第3部分 (第1/5页)
最近,一位富士康的离职员工在网上发帖,回忆1998年龙华园区缺水、缺电、环境差的那段时光,那时候的龙华园区像个不堪入目的人间地狱。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一章 富士康之城(2)
一名叫熊焰的员工则以另一种心态记述见证了富士康龙华园区的建设过程。1997年,熊焰第一次来到这里,A区只有A1、A2两栋厂房,B区B1、B2两栋厂房正在建设中。1998年,B区B1、B2两栋厂房建成了,SHZBG餐厅也建成了,但其他建筑都还没有。一眼望去,除了戴安全帽的营建人员,视野之内就是荒草野坡。因为没有体育场,1998年年终摸彩晚会是在B2栋厂房旁的空地上进行的。到了第二年,那片空地就不见了,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随着园区的一天天扩大、一年年变化,熊焰住的地方和上班的地方也在变化。“以前住在B区,上班走路只需10分钟;以后搬到E7,要走半小时;很快又搬到G17,要走1个小时。现在园区内开通了公交车,建成园中园了。”
2006年6月,英国《星期日邮报》的女记者克劳迪亚?约瑟夫发表一篇题为《iPod之城》的报道,提供了大量拍摄于iPod中国工厂的内部照片,这些工厂隶属于苹果的代工厂商富士康集团。《星期日邮报》记者参观了一些工厂,并同一些员工进行了交流。报道特别指出:“富士康深圳龙华工厂拥有20万名员工,这座‘iPod之城’比英国纽卡斯尔市的人口还要多。”
报道称,苹果的旗舰产品iPod主要由女工生产,她们的月收入仅为27英镑(约合人民币387元),但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5个小时。龙华工厂的员工一般住在可以容纳100人的宿舍里面,而且外来访客未经允许不得入内;苹果iPod nano在一座五层高的工业大楼中生产,专门有警察负责大楼的安全。后经查实,这是一篇假报道,这位英国女记者和她的摄影记者根本就没有进入富士康工厂里面,报道的数据和事实性细节纯属杜撰,图片也是假的。
之后,国内一家媒体刊发了一位女记者的报道《员工揭富士康血汗工厂黑幕: 机器罚你站12小时》,称“辛苦一个月的报酬大约1000多元。生产线上没有凳子,除了少数员工之外,一般操作工都必须站立工作,连续12个小时不停干活”。从报道采访的描述来看,这位中国女记者还算坦诚,承认自己并没有进到富士康工厂里面采访。这两篇报道提供的员工人数的数据就是错误的。
当时的富士康龙华园区内共有员工37万人,不是她们报道的20万人。有知情人士称,当时富士康正计划将零组件打入国内市场,预计广告投入2 500万美元。“血汗工厂”的虚假报道,让他们抓住机会,策划了向记者索赔3 000万元的事件,使富士康在国内一举成名。不论怎么说,这是富士康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2007年8月,美国《华尔街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郭台铭的“紫禁城”》的长篇报道。这篇报道中的一些数据也不准确,比如,龙华园区的面积是3平方公里,报道称面积为1平方公里,员工人数为27万。但是,这是媒体第一次进入富士康龙华园区,写出了里面的真实情况。“这是郭台铭2002年以来首次接受西方媒体的采访,在此之前5年多的时间内他一直对《华尔街日报》的采访要求置之不理。”
报道还写道:“郭台铭企业帝国的核心就是他在深圳那个高墙环绕的生产基地——占地约1平方公里的龙华科技园区。除客户外,很少有外界人士能涉足这里。参观该园区的记者会被挡在一些保密区域之外,并且仅限于在一些指定地点拍照。除了拥有众多装配线和职工宿舍外,龙华科技园区自己还拥有一支消防队、一家医院并有一个专供员工使用的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