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頁 (第1/2页)

俄國人在東北的慘敗在俄國國內和國際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各國都不得不開始重新審視這個國家。他們驚訝的發現,在過去近十年的時間裡,華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腐朽沒落的帝制國家,變成了廢除帝制實行三權分立的民主國家。

這個國家的軍隊也從冷兵器為主,到迅速擁有了裝備世界上最先進來復槍地新式軍隊,而且他們面對堅固的堡壘,開創了坑道作業的戰術;並且首創了蛙跳式登陸作戰、直搗黃龍的特種作戰,這支軍隊的表現,已經引起很多國家的重視。

這個國家還實行開放的產業政策,特別是在修築鐵路方面,完全可以和美國人相比,這引起了一股在中國投資修造鐵路地熱潮,中國人似乎迫切地想要在國內建成鐵路網,而對誰會從中獲利並不感興趣,事實上最終獲利最大還是中國地經濟。

在各國外交家的評估報告中,都注意到華夏七艘鐵甲艦組成地強大艦隊,五十個師的新式陸軍,以及更加龐大的預備役。

包令在拍回國內的電報中很明確地認為華夏已經不是原來的滿清,就像現在的美國一樣,隱隱已經成為一個大國,並且正在迅速變強。

包令認為對英國人來說,有利的是華夏國家的統一和邊疆的穩定,勢必會形成一個龐大的市場,對英國商品的需求會繼續保持強勁,而且華夏的對外政策比較開放,有利於英國資本進入中國尋找機會,鐵路就是當前最熱的項目之一。

英國人對華夏的這種變化可以說心情最複雜的,不過他們的海外重心始終是在印度、澳洲和美洲,對於華夏,一直都是以打開市場為訴求,而雙方之間的貿易量一直在快速增長。

不過,對於英國人來說不好的消息是華夏的商品越來越有競爭力,比如以前對華出口較多的印度棉紗,這些年的出口量一直在增長,但是華夏輸出的布匹數也在增長,而且幅度更大。

在某些領域,中英之間出現了難以避免的競爭,不過英國人對中國的態度與對美國不同,畢竟美國以前曾經是英國人的殖民地,而中國在不久前還是西方人嚮往的天朝上國,英國人很快就接受了這個現實,開始更加理性地選擇對華關係。

經過數年戰亂,美國北方終於取得了南北戰爭的勝利,而在戰爭中,諾貝爾財團和華夏復興黨始終給於北方極大的支持,剛剛結束戰爭的美國人對華夏很有好感,雙方的聯繫也更加緊密。

在歐洲,俾斯麥推行鐵血開始統一德意志的歷程,發動了普丹戰爭,雖然因此和瑞典的關係鬧得比較僵,不過丹麥只是瑞典的盟國,而瑞典和德國在歐洲都要面對俄國這個龐然大物。

俾斯麥也一直得到諾貝爾財團的支持,諾貝爾財團在克虜伯、西門子等德國公司中享有很大的影響力,有著諾貝爾財團的聯結,普魯士和瑞典、華夏的關係都不錯,合作比較多。

拿破崙三世統治下的法國難得擁有了一段較長的和平時期,只不過法國人的天性讓他們安於享受和奢華,渾然不知一個最危險的敵人正在身邊崛起。

對法國來說1865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蘇伊士運河的開通,這意味著從地中海到紅海從此出現了一條黃金水道,而亞洲和歐洲之間的距離被大大縮短。

諾貝爾財團從巴黎開始就投資運河,以後多次追加,也正因為諾貝爾財團的支持,蘇伊士運河才會比歷史上提前了幾年開通。

在葉楓的努力下,華夏和大部分世界列強國家保持著友好的關係,也只有與俄國因為領土問題,有點不死不休的味道,不過俄國人經過克里米亞戰爭以後,已經大不如前,或者說俄國從來就沒有真正強大過,就是只紙老虎,一捅就破的那種。

中俄在東北的戰爭結果,讓正在進行農奴改革,自以為取得了成效的俄國人和亞歷山大二世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