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部分 (第1/4页)

祢衡被蔡吉如此一夸赞当即就露出了得意之情。只见狂劲上来的他将笔一搁,傲然地向蔡吉反问道,“主公还有吩咐否?若无吩咐,衡要歇息了。”

然而面对祢衡“无礼”的问话,蔡吉却并没有生气。更没有应着祢衡的话头委以他重任。因为蔡吉很清楚祢衡的才华确实出众,可他的性格和脾气却并不适合做官,更不适合参与政治。所以蔡吉在勉励了祢衡一番之后,便任由其继续打瞌睡了。

就这样,翌日一早,蔡吉带着祢衡写的稿子出席了出航仪式。当她当众念出致词之时,蔡吉能敏锐地觉察到在场乡绅名士的反应有别于从前。从前蔡吉念完稿子,乡绅们也会夸赞几句,但那明显都是奉承。而这一次蔡吉却能明确地从对方的眼神中读出惊讶与欣赏。面对如此显著的变化,蔡吉不得不在心中感叹,领导花再多的时间提高文学素养,都不及找个才子当秘书来得实在。

不过蔡吉这日出席商队的出航仪式的主要目的,并非是要向外界秀她新秘书的才学。她之所以会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来参与一支商队的起航仪式,是因为这队商船所运载的乃是第一批移民辽东的太平教民。由于这个时代最大的海船一次性也不过仅能运载一千余人。故这一批移民不过一万余人而已,相比于吉所说的十万教民只是一个小数目。不过好在辽东离东莱并不远,往来多运几次的话,相信到年底锦西港的人口很快就能达到三、四万人,如此这般也能形成一个不小的营寨了。

此时此刻望着船上那一张张虔诚的脸庞,蔡吉不禁感叹有时候面对未知的世界还真需要信仰的力量来做后盾,无论这信仰是来自神灵,还是来自贪婪。不过想到神灵,蔡吉不由下意识地回头,向身后的小道士王韫问道,“怎么没见于道长?”

“回使君,先师在两个月前已先行渡海前往锦西港。”年轻的小道士谦卑地作答道。

于吉提前两个月去锦西?莫不是怕自己在船上呕吐的模样有损仙风道骨的形象吧。蔡吉在心中坏坏地腹诽着于吉。不过腹诽归腹诽,蔡吉还真得感谢于吉的忽悠,若非如此她很难说服如此多来的太平教众走凶险的海路移民去辽东。毕竟这些教众来自于内陆,而非沿海。更何况海上也确实有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存在,如巨*、如风暴……碰上这等人力所不能扭转的灾难,除了向神祈祷之外似乎别无它法。好在这些船上的人也都拥有属于他们的神。

且就在蔡吉暗自感叹移民前路凶险之时,忽见段融领着一个五十多岁的老者径直朝自己这边走了过来。虽然蔡吉之前并没有见过这个老者,但通过对方的气度与举止,蔡吉猜想这位老者多半就是前河内太守李敏。因为在这个时代能有这等做派的人,多半都当过官,而蔡吉本人也是其中只一。

果然,段融一上来便引着那老者向蔡吉介绍说,“主公,这位便是来自辽东的李大人。”

“蔡吉见过李老。”出于尊老的习惯蔡吉连忙客套地向面前的老者施礼道。

不过对面的李敏却并没有立即回礼,而是眯着三角眼上上下下地打量了一番蔡吉。不可否认,蔡吉比李敏想象中还要年轻。一想到自己即将同这么一个年纪可以做自己孙女的女娃儿商讨军国要事,李敏总觉有些不自然。过了半晌之后,李敏似乎是意思到了自己观察的时间长了一点,于是他赶紧收敛起了目光,微微拱手作揖道,“老夫李敏见过蔡使君。”

“李老无需多礼。”蔡吉面带微笑地建议道,“此地风大,不如借一步说话。”

李敏也知他与蔡吉所要谈及的内容,可不是三言两语说得完的。于是便默不作声地随蔡吉走进了位于港口大道上一间名为观海阁的酒楼之中。话说观海阁并非是龙口港最大的酒楼,但它却是东莱最老的酒楼。在龙口港建港之初观海阁便已屹立于此,而它的东家正是身为东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