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部分 (第2/4页)

儿是占尽天时、人和的刘备对手。双方领兵对阵于阳泉,虽然刘备渡江的人马不足一万,而袁术的兵力是其两倍有余。然而当天刘备军仅一个回合的突击,便让袁术临时拉起来的人马做了鸟兽散。而袁术则再次抛下军队只身逃往九江。

阳泉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刘备军上下的士气,同样也给了刘备继续南下的信心。加之由于袁术之前在扬州各郡先是横征暴敛,后又越界称帝,引得扬州上下天怒人怨。不少扬州本地世家豪族在得到刘备南下的消息后,纷纷写信向其投诚。淮河两岸的百姓亦踊跃参军投效。有了如此民心作保,刘备当即决定乘胜追击直下庐江。

庐江郡的郡守原为陆康。袁术征徐州之时曾向庐江索要索求三万斛军粮,陆康不从,袁术大怒,遂以庐江太守之位诱使孙策攻打陆康。然而在孙策打下庐江之后,袁术却并没有遵照约定举荐孙策做太守,而是将庐江转交给了自己的心腹刘勋。袁术此举固然是寒了孙策的心,同时也为扬州的士人所不齿。就在袁术徐州惨败的消息南传后不久,原本被其任命为居巢县令的名士周瑜,趁乱东渡回吴,加入了孙策旗下。随后当地的豪士鲁肃亦领着部属百余人东投孙策。

因此当刘备挥师南下庐江之时,几乎未遇到任何阻挠。相反周边陆续投效的青壮,让刘备的兵力迅速膨胀到了两万余人。直至刘备兵临庐江城下才得到消息的守将刘勋,慌忙领兵迎战,却被关羽阵斩于马下。面对被挑在枪杆子上的刘勋首级,袁术军残部未作任何抵抗便开城投降,将刘备等人迎进了庐江城。

如此一来二去之下,待到刘备平定庐江全境之时,时间的卷轴已然由建安二年的冬天翻到了建安三年的春天。整个庐江郡也迎来了草长莺飞的季节。出于对之前丢失徐州的反省,同时也是向曹操、蔡吉学习,刘备这一次在庐江并没有急着扩充兵员,而是将精力都放在了安抚庐江世家,以及鼓励百姓春耕上。

庐江郡虽多山地,不及徐州富庶,可胜在远离战争,且雨水充足。大量南逃的流民为此地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若非之前袁术奢靡贪yin、疯狂敛财,庐江郡大可像大别山另一边的荆州那般成为鱼米之乡。因此刘备的《劝农令》一经颁布,庐江各地的百姓便纷纷响应,开始自发地恢复起农耕来。这其中固然有《劝农令》百姓带来实惠的缘故,不过若非刘备之前在中原积累下了仁德的美名,庐江的百姓也不会如此轻易地就相信这么一个外来的刘使君。

此刻眼见刘备一行人骑马经过,正在官道两边稻田里辛勤耕作的百信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儿,毕恭毕敬地向他们的新使君躬身行礼。马背上的刘备见状,一面和善地向百姓挥手致意,一面则同随行的关羽、张飞等人连连感叹,“庐江的民心可用,民心可用。”

“那是大哥爱民如子,民方能敬大哥如父。”关羽撸着长须向刘备夸赞道。

而张飞则在一旁煽风点火道,“就是,既然庐江百姓都如此拥护大哥,大哥就留在这儿做太守。总比回小沛做那有名无实的豫州牧强。”

原来刘备眼下虽打下了庐江,可他名义上还是豫州牧。所以刘备打算举荐关羽做了庐江太守。毕竟只要控制了庐江,太守一职朝廷早晚会顺水推舟。而张飞的意思却是要让刘备干脆就在庐江扎下根来,毕竟相比小沛,庐江四周并没有吕布、曹操那样的强敌环绕。而临近的势力除了刘表、孙策还有些实力之外,其他势力皆不如刘备。倘若刘备能在此安心经略上一两年,成为一方霸主并非难事。

所以在听罢张飞的鼓动之后,这会儿的刘备也有些心动起来。只是还未等他张口作答,一旁的糜竺却向其进言道,“主公三思。豫州刺史一职乃是天子钦点怎能说丢就丢。更何况庐江百姓现下之所以会以主公马首是瞻,也正是出于钦佩主公忠君爱国的缘故。主公怎能因眼前之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