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5页)

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探寻革命道路,从事革命活动期间与岳麓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在此研讨国家大事,寻求革命真理,而且还特别重视体格和意志的锻炼、主张“三育并重”,“身心并完”,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强健的体魄,以便将来担当起改造国家和社会的重任。他经常邀集一些同学到岳麓山的云麓宫、白鹤泉、爱晚亭等处露宿。当夜幕降临,游人散尽的时候,他们还在畅谈国事、人生和学习心得,直至夜深人静才各自散开,相隔一定距离露宿到天明。由于坚持顽强地锻炼,他们的体质日益强健,为后来领导长期、艰巨的革命斗争,在体格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段时期的岳麓山,布满了毛泽东和他的同学、朋友们的足迹。有一次,在一个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倾盆的夜晚,他独自一人,抗风斗雨,登上岳麓山顶,然后又从山上跑下来,遍体湿淋淋地到山下蔡和森家里。蔡伯母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这是为了体会《书经》上“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这句话的情趣,并借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胆量。

毛泽东、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流连于此,登上麓山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锻炼身体,探究真理,彼此抱成一团。

当毛泽东这名没有学籍的旁听生一身书香走出麓山千年学府时,居然卷走了宾步程山长镇山之宝岳麓书院校训“实事求是”。尔后,将曾家的“事在人为”幻化为“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他征服了岳麓山那些学贯中西、直逼九鼎的文人学士,征服了岳麓山。站在云麓峰西望武陵,东眺罗霄,首选了东去。

更高的罗霄等着他。

江山如此多娇

罗霄山脉横跨湖南江西省,一个拄着拐杖的壮年男人,是从湖南段上山的,这次,他要征服这座两省都靠着的山。他带着一队人马喝着现代人很向往的南瓜汤,吃现代人很少发现的红米饭,选定井冈山一个叫茨坪茅坪的四面环山的洼洼地,安营扎寨,在这天高皇帝远的蛮荒之地当起了“山大王”。

他在崇山峻岭中徜徉,在崎径绝壁寻觅,想寻出个蛛丝马迹来,找条可上九天可下五洋的胜算路径,他想揽月想捉王八。他宣称整个罗霄山脉都摸遍了,他量化折出,只有以宁冈为中心的山脉中段利于军事割据。他那一口浓重的湘潭口音,着实“割据”两字说得斩钉截铁。终于,他相中了万山丛中这块风水盆地栖身于此。于是,赣水那边红一角,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山道弯弯,其路漫漫。这位从岳麓山中长沙城里来的先生,将长袍一挽,双手叉腰,迎着猎猎山风,手一挥,亮出一个举世皆惊的姿势,用农村将城市包裹起来,幽深的枪管里能射出新政权!

这是湖南男人特有的姿势,这姿势很血性,充满着浓浓的火药味。它几乎让脚下的山峦土地森林草木皆染上了鲜血。无论红方还是白方,血总是红色的,把青的山绿的水浸泡在血的凄婉悲壮里,其中包括他的妻室弟妹与儿女。

他常常站在山巅向山外的世界眺望,或是黄洋界或是五井哨口,看重重包围圈外的风云变幻,凭几张辗转进山的过期报纸,把脉南昌、把脉长沙、把脉上海南京。他能攀得多高,看得多远?罗霄山脉主峰1918米,他骑在这个高度,纵身一跃,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当时他只能蜗居在八角楼那间松皮瓦屋里,掐算着明天行军路线与里程。他收拾好昨晚尚未誊写完功的文稿,环顾朝夕相对的山山水水,再喝上一口沙洲坝的井水,前路迢迢,等着他的是更深的腥、更鲜的血、更紧的风、更稠的雨。但他不得不下山。这是命运,他是伴着凄婉的山歌下山的——“秋风里格细雨介子个缠绵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