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4页)

,但能让我们以更合理的方式处理分离焦虑:不是一味地指责对方,不是拼命地想叫对方有负疚感,而是不无悲伤地理解对方。

“占有式”没什么可说的,它就是我们对待自己财产的态度,在这种爱情中,人们吃的苦头太多了,不知为什么人们仍会喜欢这种方式。

“很多忌妒的人明确宣称,他们的伴侣绝不能属于别人,甚至不能对别人产生兴趣,不能为别人兴奋——我就是你的主人,是你的上帝,除了我,你绝不能再有别的上帝。”

“这种旧约似的爱,就像是上帝对他的臣民的爱,问题是:我们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内化了这种爱的关系呢?”

我认为书中上面这些话说得好。

在结尾,书中建议:人只要占有了自认为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能获得良好的价值感和自我感觉。而事实上,我们应该不断地创造新的生活情境,尽管有各种危机,还是应积极地参与到新关系中。能够常常引起别人的兴趣,我们才能获得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我个为认为,我们觉得爱一个人,爱一种物,无非是表明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爱,因为这个世界太大了,就像是一个大礼物盒,而我们因条件所限,只能从中选中一个最爱的——所有的爱在我眼里都只证明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无限依恋。有的人喜欢抓住一个人或一件事作为重点来爱,其余的都退居其次;有的人却有点眼花缭乱,什么都喜欢。

两者之间,我看不出哪一种方式更高明。

另外,我认为,做一个人类存在者,爱也是一种很好的生存策略。如果我们作相反的选择,我们不喜欢这个,恨那个,或者什么都无所谓,那么,我们的存在就有点儿矛盾,因为,抱怨了半天,为什么不选择一死呢?我决定,临死前还是选择爱吧,呵呵。

又学了一次网球,正手成功率提高了,学了反手,能来回对拉几下了,打到今天,开始有点意思了。脚上的泡也好点了,仍浑身酸疼,但成天酸疼着,也就适应了。这种剧烈运动的效率真高,忽然觉得浑身有点力气了,夜里又快走了一小时,看来一会儿睡个好觉是不成问题啦。

《战争与和平》

12月5日。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在思明电影院小厅看了《哈利波特4》,很好看。整个儿一个小厅的人只有一个小孩,他还睡着了,其余的观众,全是学生及三四十岁的人。看来不仅是小孩喜欢魔法,成年人更喜欢。又去附近一个影音店买了一二三的DVD来看,看得兴致盎然。魔法学校里的故事被写得太有意思了,小哈利的勇敢与正直,特别是不畏强暴,才是真正的魔法,使人看到便觉欣慰。

今天去了会展中心,海边风很大,但游人依然很多。一些人放风筝,其中有一个在放那种比赛用的风筝,可在空中做出各种迅速而灵巧的动作;还看到一群台湾人和大陆人在草坪上打棒球。我在场边上站了一会儿,只穿一件短袖和一件运动外套,竟有些冷。走到不远处买了两块油炸臭豆腐吃了起来,有点咸,不过立刻就不觉得冷了——还是中山路女人街上那家小店做得好吃。

从昨天开始再一次阅读老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读是小时候(约十四五岁),把它当作武侠言情小说来看的,后来总想再看一遍,这一次度假正好了却心愿。奇怪的是,读的时候,第一印象不是书中的情节,而是托尔斯泰的超级自信与稳健——他有种不管读者,只是一心一意地完成作品的劲头儿,几乎在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投注了大量的情感。也许创作这种史诗式的作品就是需要这种力量,可惜,现在已经没有写这种书的作家了。现在的世界里,即使是天才,也会对把握这个世界感到普遍的无力,太多的知识在近100年内被创造出来,并迅速传播开去,而我们面对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