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部分 (第1/5页)

果然是为太子之位而来,尚同良听罢。仍旧保持一贯的立场,含糊地说道:“这是陛下家事,我们作大臣的如何好妄言?”

“尚相此言差矣,帝王家事,亦属国政。君国一体,何分彼此?圣上年事日高。大燕的将来,都在某位皇子身上。圣上顾念旧情,宠幸妃嫔不多。所育诸皇子中,成年者仅三人。但太子只有一个,圣上近来为此事烦心,尚相难道视若无睹么?”吴弼步步为营,有意要尚同良透露口风,想知道他对太子人选的态度。

尚同良虽然为官多年,但此时也不禁有些犯难,没有错,帝王国家也是国政,太子之位大臣地确需要给皇帝提供意见,毕竟储君关系到将来的国运,兹事体大。

左思右想,突然把话题又抛给吴弼:“那依吴相之见,这太子之位,哪位王爷较为合适?”

“这……”吴弼一时语塞,若直接了当的表明态度,万一与尚相地意见背道而驰,实为不美。若模棱两可,以尚相的老谋深算,恐怕也不会轻易松口。

“三位皇子各有千秋,但祖宗家法,历来是立长不立幼,若汉王被册立为太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其实说到底,太子并不是我们这些大臣支持出来地,而是圣上挑选出来的。”吴弼仗父亲余荫,官运亨通,几十年来,深明为官之道,打太极,搅混水的本事,当真不是常人可比。

尚同良一听就知道,这不是真话。大臣们谁不知道,汉王王战既是最热门的人选,也是最不可能的人选,怪只怪他出身不好。圣上纵然重视他是皇长子,又岂能不考虑身后之事?吴弼提出王战,无非就是想试探自己的态度。而自己位列百官之首,一旦表态,就会成为一股强大的意见。

“汉王嘛,宅心仁厚,才德兼备,恭王勇武过人,英王天性聪慧,唉,圣上也真够为难的。据老夫所知,为了观察三位皇子,圣上已经决定让三位王爷参与朝政。最后花落谁家,还是个未知之数。”尚同良一句话说完,吴弼愣住了。说来说去,这老人家还是不肯表明态度,当真是刀枪不入,油盐不进了。

又说了许久,吴弼见他始终不肯透露口风,遂起身告辞,尚同良出于礼节,送他出花厅。方走到门口,吴弼似乎想起什么,回头说了一句:“尚相,一朝天子一朝臣,你我此时都应该把眼睛放亮。实不相瞒,晚辈听说,近来贵妃娘娘时常在永福宫走动。”

尚同良一怔,吴弼见状,拱手作别:“相爷留步,晚辈告辞了。”

吴弼那句话触动了尚同良,勾起了他这几十年来心里始终为之纠结地一个想法。自夏朝以来,大禹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中华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父死子继,这是几千年不变的铁律,同时许多规矩开始创立,其中历朝历代都信守的一条就是“妇人不得。

历史上但凡妇人干预朝政,都没有好结果,汉朝吕后专权,刘氏子孙被诛无数,高祖大臣多被残害。至唐代,武后篡唐立周,大肆诛杀太宗子孙和旧臣,留下千古骂名。至我朝,圣上是大有为之君,驾御天下,莫敢不从。

而耶律贵妃,虽出身异族,但魄力非常,巾帼不让须眉。深得陛下信赖,常以军国大事相商。甚至有时候还直接经由她处理朝政事务,多年以前,燕军征伐蒙古之时,自己就有过类似地担心。但当时认为,可能是自己多心了,再加上圣上雄才伟略,心中自然有数。

可这十几年来,自己渐渐发现。圣上似乎对耶律贵妃参与朝政。不但没有戒心,反而常常引以为豪。他好像从来就没有认为女子只是男人地附庸。

方才吴弼所言若是属实,那说明耶律贵妃也在参与太子地册立之中。以她特殊的身份和地位,若支持英王。会不会影响到圣上地判断和决策?诚然。英王也是个不错地人选,但刘枢密奏报那件事情表明,孟明妃不是个善茬。若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