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页)

镇压,杨坚和隋帝国高层都没有想过对江南示意开怀。但是杨广前后的怀柔政策让隋军快速简单地接收岭南以及众多江南叛者纳城归降让杨坚与隋帝国高层看到了统治江南的另一种方式。这也就是后来杨广能在江南镇守十年的重要原因。

因叛乱的人没有统一的部署指挥,所以在杨素和杨广的两线作战下很快就土崩瓦解。反抗的势力被压下去了,杨素也就回京,杨广留在扬州收拾这个烂摊子,任务是“管淮海之地,化吴、会之民”。但如何施以恩惠,感化旧陈民众,调和南北人士的感情,以促进文化合流,巩固统一局面,则是比军事征服更复杂的问题。这对于22岁的杨广来说绝对是很大的挑战。

其实杨素走后的江南,对于杨广来说真正的反抗势力已经都被打残了,又或者说世族豪门的武力反抗势力已经压下去了;但是江南还存在的两股势力影响着江南未来的局势,而这两股势力是用武力很难消灭,它们分别是士人和宗教。

第二十二章 息武兴文

其中士人是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当时的江南士人他们学习文化,传播知识、思想,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是江南精英社会群体,影响着江南社会、经济、政治的走向。而另一势力宗教是由于东晋南朝时期,佛、道教对江南民间宗教基本上采取了收容、改造的态度,这种收容与改造一方面使佛、道教能够利用民间宗教加快发展,另一方面也使民间宗教从佛、道教中吸收了大量鬼神观念,从而丰富了这一时期江南民间宗教的内容,再者就是南朝梁武帝信仰佛教并大规模推崇佛教,从那以后佛家、道家等宗教信仰深入江南各个角落与阶层,以致江南宗教形成强大势力影响巨大。

首先,对于士人,杨广由于受一个具有江南文化素养和江南风俗习惯的妻子的影响就像没有大部分关陇贵胄一样以胜利者自居而鄙夷江南人。再者他自小就“好学,善属文”,作文写诗学习由南朝入北周的庾信的文体,在思想上杨广与江南诗人比较接近。虽然杨广才22岁,却也极想在江南成就一番事业,来到江南之初,即对原先的关中本位高压政策进行了很大调整,“息武兴文,方应光显”,开始广泛收纳江南人士,对江南士人表现出充分的尊重。

到了扬州后的杨广,就派任晋王府咨议参军的柳?广泛招引旧陈才俊。由于柳?出生江南,且在后梁做过官,对江南士林很是熟悉,于是很快就招到朱瑒等百余人,充任晋王府文学,其中丹阳诸葛颖清辩有文才,杨广引为王室记室。会稽虞世基、虞世南兄弟,才华更着,“时人方为二陆”,也被杨广罗致。琅琊王昚、王胄兄弟虽政治地位不如往昔,杨广也“引为学士”。释家史料也记“隋开皇十年,炀帝镇于扬越,广搜英异,江表文记,悉点收集”。为了更好地交际江南人士,杨广效法东晋名相王导,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江南方言。这些举动,拉近了杨广和江南士人的距离,使杨广融入到江南士人的生活环境,大大缓和了江南士人对隋朝的敌对情绪。

自从晋南迁后,江南士人文化素养向来比北方高,并且江南一直自视中华正统,认为北方是夷狄,在文化方面有着极高的优越感。而北方人也不得不承认江南“专事衣冠礼乐”,以致“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因而在亡国之后的江南士人们在心里上是绝对的瞧不起北方过来的隋朝武力统治层,但是“夷狄”的杨广对文化和士人的态度让他们渐渐的找到了一种知音般的感觉。

当杨广让潘徽等江南诸儒编《江都集礼》时,江南有名的士人都非常积极的加入到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伟大的事业中来,不久就把《江南集礼》完成了,达一百二十卷。对于这项文化事业,江南士人对杨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在《江南集礼》的序里潘徽代表他们写到“上柱国、太尉、扬州总管晋王握珪璋之宝,履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