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5页)
鹤永镒匣ㄓ氚谆ń幌嗷杂常�б庹婪诺幕�颈缺冉允恰;褂惺裁炊�鞅却笞匀桓�衩馗�衿婺兀空飧龉�矣涤腥绱嗣览龅淖匀痪爸拢�墒俏�裁椿够嵊姓庋�谋�缒兀�
韩国摄影家李镇晚担任法国伽玛出版社特派员期间,曾经孤身涉险,前往卢旺达和乌干达等战区采访,后来撰文发表了个人的经历,内容如下:
卢旺达,不眠之地。经过留下巨大创伤的内战之后,它才揭开面纱,在世人面前露出了真相。我最早听说卢旺达的名字也是通过新闻。卢旺达与刚果民主共和国相邻,后者的戈马市是世界上最大的难民营。因为这里靠近辽阔的大湖,所以从地理上来说也会有大量的难民渡水而来。记录卢旺达内战的过程中,我常常感慨万千。我学会了重新审视自己,也懂得了多为别人着想。我不想奢望得到什么,只想通过自然的心境去感悟人间。
有个小女孩的背影深深地刻进了我的记忆。她独自站在那里,面朝自己的祖国卢旺达。也许别人难以理解她的背影为什么让我感觉如此沉重。许多饥饿的孩子,许多凄惨而可怜的孩子,他们已经渐渐淡出了我的记忆,然而这位女孩的背影却始终挥之不去。
如果初次来到戈马市,你首先会看到追逐着刚刚着陆的飞机的孩子们。我们小的时候,汽车还没有现在这样多,每每有汽车开进乡村,孩子们也会追着车飞跑。然而当我走进难民营时,这种萦绕着淡淡乡愁的感觉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散布各处的孩子们;拿到分发的粮食先让弟弟妹妹吃饱,然后再用所剩不多的粮食填充自己的辘辘饥肠的孩子们;伤痕累累却无药可治的孩子们;因没有食物,饿得寸步难行的孩子们……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我的心留在了非洲(2)(图)
我在非洲领悟了这样的道理:人生的价值不是拥有,而是奉献。
我在卢旺达的首都基加利遇见一位年长的美国非政府组织成员,自称参加过朝鲜战争。他告诉我说,朝鲜战争时韩国就跟现在的卢旺达差不多,并且嘱咐我不要忘记这里的人民。
刚刚来到卢旺达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批判意识,只是伪装成清高的摄影者,四处游荡,一心只想拍出好照片。但是,每天我都要问自己好几遍:“你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慢慢地,我好像悟出一些道理,逐渐明白是什么东西激发了我。这不仅仅因为他们是难民,也不仅仅因为他们很可怜。每当我走进他们中间,我好像变成了心无尘埃又了无牵挂的人。因为这些难民已经一无所有,所以也不会有什么私欲。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坐在从戈马到布卡武的小船上,我遇到了很多卢旺达的学生,就问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处境。他们的回答不是等待缓解饥饿的粮食,说目前肉体上的饥饿还可以忍受,未来精神上的饥饿才是他们最大的担心。同时,他们还拜托我不要只报道一些表面的现象,而是要向世人揭示当地灾难的根源。尽管谁都不愿意看到部族之间的内战,然而作为内战的牺牲品,他们只能坦然接受这个现实。
如今,我离开卢旺达已经好几年了。当我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却发现如实吐露卢旺达灾难的真相并非易事。好像时间并没有真的流逝,记忆里竟然储存着我不愿再想起的部分。也许,我已经像变色龙那样渐渐适应了日益纷繁的生活。
离开戈马市的难民营后,我们乘坐了5个小时的汽车,沿途经过无数处设置的警卫岗哨,才赶到了卢旺达的首都基加利。基加利仿佛是幽灵之城,而不是人类的居住之地,所有的建筑和物体上面都布满了子弹的痕迹,宛如蜂巢。为什么要发射如此之多的子弹呢?弹孔如此密集,恐怕连建筑物里面的昆虫也死无葬身之地了。
辽阔的农田里,红茶和白菜都腐烂了,却没有人采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