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5页)
踏寻中华嬗变为大国的“黎明”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或许会静思:我是怎么来到世上的?吮吸了母亲多少乳汁才姗姗学步长大成人?作为一个国家,自然也会追思,我们的国家是怎样形成的,啜饮了哪些思想的营养,才从诸侯割据的中华嬗变为大国?离开了这些思想的营养,我们会变得瘦小,或者变得懵懂弱智。所以,人们常说:不要忘本,为什么不要忘本?因为,离开了根本你就站立不稳。
管仲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经济学家,军事思想家。读懂管仲,就读懂了半部春秋历史。你能感受到,作者并不是在写管仲这一个人,而是在探寻中华嬗变为大国的那个黎明。那段黎明,既有黎明前的黑暗,又有催生中华成为大国的思想曙光。你随着作者的笔触,慢慢会感悟到一个答案:为什么先秦的中华打打杀杀八百年没有形成大国,而秦一统中国为什么又瞬间灰飞烟灭?其原因就是:大国需要的以民为本的公众意识,需要有大国的政治制度,需要有一个有永久作为的、能应对权利挑战的组织体系,要有老子那样的辩证思维的哲学,要有来自实践的经验和智慧等等。离开了这些,历史就要反复。
所谓“大国”,是一种国家形态,例如说,当今“西方大国”中的多数国家(英、法、德等),其国土和人口只相当我国的一省或数省,但科技水平、经济总量,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都远远超越了其他国家。
而管仲很早就意识到了大国的含义,他说:“所谓同者,以先后智渝者也(渝:疏导、变化的意思),均则同争,倍则说,十则从服,万则化”。《管子。侈糜》。这句话的意思是:国与国的融合,是以先进和落后之间的智思想智慧资源(管理与科技水平)来决定的,彼此均衡,就有竞争;如果超人一倍,别人则佩服你,如果你高人十倍,人家就愿意臣服你,如果高出万倍,人家就愿意被你同化融为一体。
西方学者也开始读懂管子和春秋战国的历史。例如,风靡全球管理界的名著
《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就曾写道:“追溯到两千五百年前,中国与希腊正处在形成大国(萌芽)的时期。随着大型组织拥有的制度性权力增加,人们必须面对组织权力带来的危机,需要有领导管理哲学,中国的管子与稍后的孔子为中国领导哲学方面打下了基础,两者相距百年,我认为这不是偶然。”
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矗立着一位值得民族骄傲的历史名人塑像,他就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管仲。尊称管子。管仲( 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汉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 管仲;名夷吾;颖上人也”(今安徽颖上人),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 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管子》一书并非都是管子所写,但它集纳了管子和先秦社会的治国思想和智慧。
梁启超说管仲是“国史上第一流人物”,“中国最大之政治家,亦学术思想界一巨子”。台湾大学者杨柏在所著的《中国人史纲》里说:在国史中,堪称为政治家的不过六七人,管仲是第一人。
人们习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个“霸”,是“伯”的意思,是“老大”、“盟主”的意思,管仲辅政齐国四十年,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民富国强,内无逆臣公开作乱,外无强敌入侵寸土。这其中最重要的,初步构建了实现了大国所必备的政治制度以及重民、顺民的政治思想体系。
简言之,平民宰相管仲的政治成功就是:“亲民的政府加上亲民的政策“。这个逻辑看似简单,但是,要实践这个逻辑,却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那么,管仲究竟作出了那些历史贡献呢?在阅览本书之前,简要列举管仲在国史上的第一:
——亲民的政府与亲民的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