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頁 (第1/2页)
劉宗周沒想到,朱由崧扯來扯去,居然還把民生給扯出來了,便不好再反駁,朱由崧說道:&ldo;三位先生,離開京城,來見孤,不知有何要事?&rdo;
&ldo;殿下,如今那議會刁難內閣,多次駁回上議院制定的憲法,直到今天,憲法仍然無影無蹤!&rdo;星的話有些憤憤不平的意思。
朱由崧微微一笑,如果議會將他們編纂的憲法通過,那麼議會制度就會從法律上確立下來,真正對內閣的權力實施監控,這對朱由崧來說就已經足夠了,明朝從科舉而來的官僚制度,已經極度強大,而且朱由崧也並沒有將這個官僚制度推翻的意思,在朱由崧看來,明朝的士子有自己的操守,是用來制約如今越發膨脹的資本勢力的一種手段,歐美等國的選舉制度,未必就是這種科舉制度更好。
因此議會在一誕生,就是用來跟內閣扯皮的,對此內閣自然是極其厭惡,等到有機會就會將這個怪物廢除,自然不想讓其寫入&ldo;憲法&rdo;,這種至高無上的法上之法當中。
&ldo;如今上議院也是初次編纂憲法,其中疏漏難免,殿下要編纂的是一種為大明萬世所計的長遠之法,更是日後我們大明施政治民的基準方略,而上議院給出的憲法,卻只有皇帝、天命、社稷三章,這些東西,不過是老套俗言,怎麼可能成為萬世之基?&rdo;相比星的氣氛,張道玄卻顯得一派風輕雲淡智珠在握之態。
&ldo;秦皇就在傳國玉璽之上,寫下了&l;受命於天、既壽永昌&r;的字樣,漢時董仲舒的&l;天人感應&r;之論,更是讓帝王成為天命代言,這天命原本就是皇帝得位至正的證明,更是大明基業千秋萬載的根基,怎麼能說是老套俗言?&rdo;劉宗周皺了皺眉頭,對於張道玄的說法,這位大學問家非常不贊同。
張道玄笑道:&ldo;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荀子乃是儒學大家,他的說法,這天從來都不曾因為某個帝王而改變,這天命與其說是天定,到不如說是民定,我大明曆代帝王,正是因為萬民所願,才能夠在皇位之上,正是這萬民所願,才形成了天命,與其將這天命之說,寫入憲法,不如將百姓寫入憲法!&rdo;
劉宗周心中突然一亮,他們儒家從來都不是提倡獨裁的學說,孟子就說過&ldo;君為輕&rdo;的說法,荀子更是否定了自然與人之意願的聯繫,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在原則上就否定了先賢的意願。這些東西,他在治學之時,就已經模模糊糊地意識到,只是沒想到張道玄能夠直接提出來。
然而劉宗周突然看了看朱由崧,在未來的一國之君面前,否定千古以來的天命之說,那對於皇帝來說,是一種很大的衝擊。好在朱由崧並沒有絲毫生氣發作的意思,他對張道玄的思想早有理解,在山東大學的時候,他就在宣揚這一套&ldo;天由民定&rdo;的理論,並且已經贏得了不少人文人士子的贊同。
第三十四章 道法憲法(下)
星對張道玄的這套&ldo;為民請命&rdo;的理論,從心裡就感覺不妥,不過張道玄卻打著&ldo;荀子&rdo;的名頭,荀子在現在的儒家學者看來,根本就是一個異類,而且還培養出了韓非子這樣的法家翹楚,更像是一個儒法之間的人物,不過他的學問卻令人佩服,因此儒家對他基本上就是冷處理,不提不用不宣揚。
朱由崧非但沒有怪張道玄,反而笑道:&ldo;在憲法當中,百姓之說不妥,我大明何止百姓,若是加上番夷,千姓也不止,與其叫做百姓,到不如說是國民,凡是我中國之民,大明之民,都適應於此法!&rdo;
星雖然想說些什麼,不過因為他們東林黨的一部分人,在站隊的時候出了問題,楊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