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2/5页)

看那人,飞跃半空,看那人,剑光炽烈如日,看那人,挥手间便劈裂了锋利长刀,看那人,一剑便了结悍勇的北海大将。

“这就是可让万军倾倒拜服的‘白凤凰’!”顾云渊掩上双目,却掩不去目中印下的那道耀目身影。

帝都里,七兄弟身边的凤影将军,收敛了一身的光芒与锐气,不过是一个美丽而高傲的女子。而此刻,在这黄沙滚滚血雨纷飞的战场上,她才是那展开双翅,翱翔九天的凤凰,有炫美之姿仪,有五彩之华光,有灼射天地无与伦比之气焰。

眼见伏桓毙命,癸城内的北海士兵顿溃不成军,东军却更加勇猛势不可挡,北门、西门的李、秦二半闻得消息,哪里还顾得守城之命,令着麾下数百残兵逃命去了,东门的叶将军则是直接投降了。

《东书?本纪?威烈帝传》记:元鼎三年六月二十四日,帝率军攻破癸城,守将伏桓毙于凤影将军剑下。

数百年后,号为“剑笔”的著名史家昆吾淡在他的《论东朝百战》中点评东朝征北海这三城之战时,分析了北海惨败之原因:首先大局不利,北海先是失去同盟蒙成的联兵,而后又率先出兵给了东朝大义名份;而后是兵力不敌,东朝之兵力足胜北海八万有余;再次则是应对东朝来势汹汹的北伐策略失当,其一味采取守势,失了锐气,又将十二万大军分守三城,致使兵力分散,若能集十二万大军于一城与东朝相抗,定不至败得如此之快;最后则是统帅不敌,伏桓虽在北海被称为名将,但北海内有二十余年的安定,外亦不过与东、蒙一些小摩擦,纵观伏桓一生所历,远不能与自乱世腥风血雨中走来的东始修与风独影相比。

亦因这一战,后世评伏桓其人“名不符其实”,唯一对得起他名将称号的是他的死亡,死在名将中名将的“凤王”风独影剑下,后世之人认为这予他,是一项殊荣。没有人知道,当年,当长剑划破咽喉,当伏桓自高空跌落,他脑中闪过的念头只是:世间怎会有这样的女子,杀人如折花,了无畏色。

带着一丝无解的悲悯,伏桓在癸城城楼下的黄尘里闭上了双眼。

而伏桓的败亡,对于北海的打击却几乎是致命的。

三、天下何限IIIIII

攻破癸城后,东军稍作休整,于六月二十七日分两路起程。一路由风独影领兵,向东而行,一路由东始修领兵,向西进发,两路大军采分兵夹击之势,继续北海征途。

七月一日,风独影攻破邩城。

七月三日,东始修攻破坪城。

七月七日,风独影攻破壇城。

七月八日,东始修攻破佃城。

七月十一日,风独影抵颧城,守将开城投降。

七月十二日,东始修抵夽城,却发现是一座空城,守将早已率众逃亡。

……

于是东朝两路大军挟浩然不可抵挡之势向北海进发,而北海之守将,要么城破殉城,要么望风而逃,要么举城投降,东朝铁骑攻城掠地,势如破竹……短短一月内,便已攻占北海大半城池。

至八月六日,风独影与东始修两路大军会于玹城,以合围之势围住了北海的王都。

“射出箭书:大军三日不攻城,是降是战,望北海王慎重。”东始修高踞马上遥指玹城。

“陛下且慢。”一旁随军的长史打马上前,“而今我朝胜局已定,北海孤城一座。陛下御驾亲征至此,何行箭书,当派使臣携诏堂堂正正入城,由北海以百米锦仗之仪接书,才显陛下之圣君风范,亦彰我天朝泱泱大国之气魄。”

东始修闻言看了长史一眼,手一抬,龙荼即捧笔上前,他接过笔,顺手从披风上撕下一块,就以龙荼的背为案,挥笔而下,便是龙飞凤舞一行大字。写好了,提着迎风一展,右手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