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部分 (第1/5页)

一句“脑袋上的辫子虽不在,可心中的辫子却在!”,说的是那么的豪迈,也是那么的激昂,听到这话的满州将领们对赵良栋都是刮目相看。

赶到的安珠瑚更是连连点头:脑袋上的辫子可以没有,但心中的辫子一定要有!

赵良栋自己都有些感慨,因为他觉得这句话完美的诠释了他的所作所为。

因为他赵良栋绝对不是小人,更不是狗贼!

他的忠义是烙在骨子里的!

他不是在背叛谁,而是在履行自己忠义使命从军的第一天,赵良栋就是大清的兵。

大清,是他唯一效忠的对象,也是大清,给了他现在的一切。如果不是大清,他赵良栋不过是陕西的穷汉子,哪里会成为带兵的官。即便吴三桂这么信重他,让他做陕西提督,可归根结底不还是大清给的吗?如果不是大清,他赵良栋又怎会从一众穷军汉中脱颖而出,有今日的造化。

是,他当初是得罪过满州将领,导致到手的贵州提督泡了汤;他是和同僚不对付,以致被一个无名之辈排挤,一气之下弃官回乡。但这些事情从来就没有让赵良栋对大清失望,乃至绝望,生出厌恶之情。

没有人比赵良栋更了解自己,忠义二字是他做人的底线。

矛盾的是,以忠义为做人底线的赵良栋却成了陕甘第一个响应吴三桂的将领。他违背了做人底线,背叛了他发誓效忠的大清。

这就如做了窑姐还要立牌坊一样,可赵良栋却不这么认为,他响应吴三桂只是单纯的为报恩,报洪承畴的恩。

大清给了他从伍的机会,真正让他扬名立万的机会却是洪承畴给的。如果不是洪承畴将他调到湖南,他赵良栋或许这辈子也只是个小小游击,哪里会在西南之役那么威风。

不过现在洪承畴已经死了,赵良栋不认为自己欠吴三桂的,所以他没有理由继续替吴三桂卖命。只是,他却也没有马上反叛,重投大清的“怀抱”,因为他虽然知道自己内心深处是忠于大清的,可他毕竟造了大清的反,故而他担心大清不会理解他,不会再接纳他。

并且,他一心忠诚的大清似乎形势越来越坏,他不想卖命的吴三桂势头却越来越好。

为人耿直,不意味着赵良栋为人单板迂腐。

在这种矛盾心态下,赵良栋违心的在吴军之中效命。但他却收到了清朝河南巡抚贾汉复的招揽信,赵良栋“不为所动”,因为他不可能自己往火坑跳。

没想到的是,正旦之后,吴军的军事行动接连不顺,更被鳌拜指挥的清军伏击,折损近两万人。虽然吴三桂闻讯之后从潼关亲自赶来指挥,并且重新组织进攻,赵良栋却老是眼皮子跳,担心吴军还会吃败仗,甚至有可能被清军彻底击败。

白天的大战,最终的结果让赵良栋既高兴又恐惧。

高兴的是大清还有救,恐惧的却是大清真有救的话,恐怕他赵良栋的脑袋就要不保。

这时,一个从包围圈逃出来的军官却为赵良栋带来了鳌拜的亲笔信。

得到鳌拜的保证后,赵良栋咬牙做出了决定。

事情进展之顺,让赵良栋松了口气,现在只要把前面挡着的王屏藩解决掉,他在大清那边就算真正洗涮了自己“投贼”的罪过了。

“王屏藩,你有什么资格骂我!你杀的汉人难道比我还要少吗!要说背叛,也是你们关宁军先背叛的明朝!”

赵良栋冷冷的看着王屏藩,目光中满是鄙夷。说他赵良栋是背信弃义小人,那他王屏藩更不是什么好东西。当年一片石大战,可是吴三桂引来的大清兵。而他王屏藩更是比他早两年替大清征战,死在他刀下的明军和百姓绝不会比死在他赵良栋刀下的少!

王屏藩的身子颤了一下,沉默在那,突然,他用劲叫喊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