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页)

⒍馘忮瞬⒁患�忧椤�1960年5月,离婚后的俞扬和与比自己小20岁的蒋孝章在美国一个小教堂秘密举行婚礼,次年生有一子。俞大维按照俞家的辈分为孙子取名俞祖声,与1949年之后出任天津市市长的俞大维侄子俞启威(后改名黄敬)之子俞振声(*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同为“声”字辈。尽管结婚之前,二人婚事在蒋家引起过轩然大波和世人的猜测议论,但俞祖声的诞生,不仅得到祖父母的欢心,也得到外祖父蒋经国、曾外祖父蒋介石的宠爱。台北中正纪念堂的墙上悬挂着一幅大照片,蒋介石端坐当中,怀里抱着的婴儿便是俞祖声。蒋、俞两家就这样成了一代姻亲。当然,这是后话。

接着上文叙述。当傅斯年在信中兴致勃勃地向罗家伦讲述老陈与俞大维儿子俞扬和一同乘船归国的故事之时,他没有想到,一年之后,俞大维的妹妹俞大絪会重返曾家,与曾国藩的侄曾孙、著名化学家曾昭抡(1949年后出任高教部副部长)结婚。更没想到的是,几年之后,自己会娶俞大维最小的妹妹俞大彩为妻,与俞大维成为郎舅关系。从此,傅斯年与俞家、陈家、曾家结成了扯不断、理还乱的亲友圈。而这一姻缘,皆得益于德国柏林的风云际会。自此之后,傅斯年与陈、俞、曾三家世子名流风雨与共,共同度过了一段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艰难岁月,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写下了风云激荡,光辉灿烂的壮丽篇章。

1926年9月,傅斯年结束了留德生活,带着一肚子洋墨水和一堆待解的复杂难题,由马赛扬帆起程,穿越地中海的惊涛骇浪,向阔别7年的东方故国驶来。

。 想看书来

傅斯年归国(1)

与一年前陈寅恪归国大不同的是,直到轮船穿越了地中海与印度洋,以及海盗出没的马六甲海峡,即将到达东方故土时,傅斯年的前途仍像大海滚动的波涛,依然笼罩在浑浑茫茫的雾霭之中。

就在归国前的两个多月,傅斯年在给罗家伦的信中,以低沉的语调再次谈到了自己穷困潦倒的生活,同时哀婉地说道:“北大事大约是散板了至于回国做事,至今未定。”又说:“我就北大的事是吹了。不知向何一方面去也。”【41】

此前,傅斯年是准备受聘北大的,而像他这样威风八面的才子受聘北大,也是顺理成章的事。1922年,北大教务长蒋梦麟到欧洲考察,与正就读于伦敦大学的傅斯年谋面并作了推心置腹的交谈。在傅出国之前,蒋并未与其深交,但通过这次交谈,傅的言行给蒋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蒋视傅为世间少有的通才与天才,并发出了“孟真之学,是通学,其才则天才,古今为学,专学易,通学难,所谓通学就是古今所说之通才”【42】的慨叹。蒋梦麟认为,正是由于傅斯年通古博今,求知兴趣广阔,故他于抒发议论的时候,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他于观察国内外大势,溯源别流,剖析因果,所以他的结论,往往能见人之所不能见,能道人之所不能道。”所以称“孟真真是中国的通才。但通才之源,出于天才,天才是天之赋,不可以侥幸而致”云云。作为师辈人物,学界名流大腕,对一个正在茅庐中做功修炼的后生小子如此高规格评价,绝不是出于面子的需要和相互的利害关系,或政客的花言巧语与玩花枪之类的折子戏,实处于蒋氏之挚诚。

二人分别不久,蒋梦麟在德国接到傅的一封信,信中劝蒋此次考察不要无目的地在德、奥、法、意各国乱跑,有两个问题要特别注意:第一是比较各国大学行政制度,第二是各国大学学术的重心和学生的训练。蒋阅毕,不仅惊叹傅氏在学业上的精湛造诣,同时还发现他有极强的视事与处事能力,如果自己不是师辈人物,蒋极有可能要五体投地地折服跪倒在傅斯年面前,并高呼“吾师万岁”。1923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因不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