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3/5页)

东说佛教谈佛经(12)

我赞成有几千人学经,成为佛学知识分子,你看是不是他们同时还要学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懂得政治、科学、文化及一般知识。……佛学不可不学。我们办了佛学院,两年毕业,专搞政治。我看这个办法不行,得搞四年,再拿两年专门研究佛学。政治上好,在佛学方面却没有学问,还是不行的。⑥

这里,毛泽东强调的还是“又红又专”,政治与业务的统一。

出神入化用佛典

在毛泽东的着作和讲话中,经常引用佛经中或与佛教有关的成语、典故,如“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一相情愿”、“一知半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劫难逃”、“引玉之砖”、“口头禅”、“对牛弹琴”、“空中楼阁”、“闭门造车”、“五体投地”、“敲骨吸髓”、“拖泥带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三灾八难”、“牛鬼蛇神”、“同床异梦”、“隔靴抓痒”、“无事不登三宝殿”,等等。这一方面使文章、讲话文采斐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毛泽东涉猎过很多佛教典籍。

下面,仅择其中的9条略作介绍。

(1)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在《湖南农*动考察报告》中,当毛泽东谈到贫农是农村苦战奋斗的主要力量,他们积极加入农会时,写道:

富农带着讥笑的声调说道:“你们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有什么不进农会!”

《五灯会元》卷十三《云居膺禅师法嗣·扬州丰化和尚》中记载:一僧人问:“上无片瓦,下无卓锥时如何?”丰化和尚答:“莫飘露么?”又据《传灯录》:“夹山问船子和尚,如何是道者?曰:此人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卓锥”即置锥。此语往往用来形容人贫穷至极。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是由佛典中的成语“上无片瓦,下无卓锥”衍化而来。

毛泽东用此语来说明贫苦农民在反动势力的剥削压迫下,一无所有的赤贫状态。

(2)一相情愿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在谈到军事指挥员要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情况通过思考加工,然后才能形成正确判断时说:

粗心大意的军事家,不去这样做,把军事计划建立在一相情愿的基础之上,这种计划是空想的,不符合于实际的。

“一相情愿”亦作“一厢情愿”。源自佛教典籍《百喻经》,说的是一个愚人爱上美丽的公主,却不顾公主根本不认识他这一事实,只想和公主结婚,结果害了单相思病。此语多指单方面的愿望或计划。

毛泽东在这里用此语来说明那种不从实际出发,单从个人主观想象出发的主观主义的军事计划是空想的,实现不了的。

(3)在劫难逃

《论持久战》一文中,毛泽东在谈到日军对中国的公开掠夺时说:

敌人的这一野蛮政策,还要施之于更深的内地。他的胃口很旺,不愿停止战争。一九三八年一月十六日日本内阁宣言的方针,至今坚决执行,也不能不执行,这就激怒了一切阶层的中国人。这是根据敌人战争的退步性野蛮性而来的,“在劫难逃”,于是形成了绝对的敌对。

“劫”为梵语“劫波”音译之省略,意译为“远大时节”,与“刹那”相对。“劫”可分大、中、小三劫,一大劫为128亿年,一中劫为32亿年,一小劫为1600万年。佛教认为,世界从生成到坏灭为一个中劫的时间。后来“劫”衍化为“劫数”,指厄运、注定的灾难。“在劫难逃”即从此而来,谓注定要遭受的灾难,难以幸免。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五章 毛泽东说佛教谈佛经(13)

毛泽东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