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2/5页)

。 。。

第四章 毛泽东智品诸子(10)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

我们的经验,分兵几乎没有一次不失败,集中兵力以击小于我或等于我或稍大于我之敌,则往往胜利。⑤

后来他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更明确地指出:

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⑥

十分明显,这是直接继承了孙子“十则围之”、“十攻其一”的策略思想。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实力有所增长,但面对的却是更为强大的日军。毛泽东《论持久战》写道:

我可以利用地广和兵多两个长处,不作死守的阵地战,采用灵活的运动战,以几个师对他一个师,几万人对他一万人,几路对他一路,从战场的外线,突然包围其一路而攻击之。……敌兵虽少,乃是强兵(武器和人员的教养程度),我兵虽多,乃是弱兵(也仅是武器和人员的教养程度,不是士气),因此,在战役和战斗的作战上,我不但应以多兵打少兵,从外线打内线,还须采取速决战的方针。⑦

及至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已拥有雄兵百万。但毛泽东仍再三着论,坚持集中优势兵力,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的方针。⑧ 最后赢得了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胜利。

(3)“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使敌疲劳沮丧,以求减杀其优势

“避其税气,击其惰归”见《孙子·军争》。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着作中,毛泽东又指出:

孙子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就是指的使敌疲劳沮丧,以求减杀其优势。

毛泽东将孙子的“避锐击惰”运用于红军反“围剿”斗争,提出“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打圈子政策”。在根据地内,不停地与敌人“兜圈子”,叫敌人抓不住打不着。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敌决战,避其税气,令其疲惫,然后伺机破敌。即如孙子所说:“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将敌人拖来拖去,始终掌握战争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孙子·虚实》)在红军前三次反“围剿”中,毛泽东指挥红军用“盘旋式打圈子”的“拖死狗疲劳战术”,屡战屡胜。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将红军游击战时期的“打圈子政策”,发展成为运动战中的“蘑菇战术”。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了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我西北野战军2万多兵力在毛泽东和彭德怀的直接指挥下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与胡宗南25万兵力周旋,敌我兵力十与一之比。敌东奔西突,寻找我中央机关和我军主力决战。毛泽东指出:“目前敌之方针是不顾疲劳粮缺,将我军主力赶到黄河以东,然后封锁绥德、米脂,分兵‘清剿’。”他指示我军:“我之方针是继续过去办法,同敌在现地区再周旋一时期(一个月左右),目的在使敌达到十分疲劳和十分缺粮之程度,然后寻机歼击之。”强调“我军此种办法是最后战胜敌人必经之路。如不使敌十分疲劳和完全饿饭,是不能最后获胜的。这种办法叫‘蘑菇’战术,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我军完全按照毛泽东的战略意图,采用‘蘑菇战术’,牵着敌人鼻子在陕北高原上“*”,始终居于主动地位。相反,敌军处处被动,饿着肚子走冤枉路,却始终未见我中央机关踪影,丢盔解甲,损兵折将,一年中间胡宗南主力丧失殆尽,最后不得不退出延安。“蘑菇战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我西北野战军也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