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2/4页)

朗,嗓门大,到哪儿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但每次见了王国维就会立刻噤若寒蝉。王国维五十寿诞时,办了三桌酒席,杨步伟硬是避让着不肯与寿星公同桌,她是爱笑爱说爱热闹的,寿星公那一桌只知闷头闷脑喝酒吃菜,她受不了。这些当然都只是皮相。叶嘉莹教授作过更高层次的分析,将王国维的性格特点归纳为三:“第一乃是由知与情兼胜的秉赋所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着感情与理智相矛盾的心理;第二乃是由于忧郁悲观之天性所形成的缺乏积极行动的精神,但求退而自保,且易陷于悲观绝望的消极的心理;第三则是追求完美之理想的执著精神所形成的既无法与自己所不满的现实妥协,更无法放松自己所持守之尺寸,乃时时感到现实与理想相冲击的痛苦心理。”当处境变得愈益艰难,诸事均不惬意时,他就会选择自杀,毕竟自杀是一个避免受辱的最彻底的解决方式。

自沉之谜(5)

书生传记及相关推荐阅读书目:著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份

陈鸿祥《王国维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

多人《王国维之死》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陈鸿祥《王国维年谱》齐鲁书社1991年

刘恒《王国维评传》百花洲出版社1996年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不疯魔不成活

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陈寅恪虽自谓“处身于不夷不惠之间,托命于非驴非马之国”,却长期以淑世为怀,终身探索自由之义谛,极其珍惜传统历史文化,崇尚气节,严守操持,不降志,不辱身,自少至老,始终不渝,真正做到不侮食自矜,不曲学阿世,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批判之态度,实属不易。

档案案主:陈寅恪

籍贯:江西义宁(今修水县)

属相:虎

生年:1890年 卒年:1969年

享年:80岁 墓地:江西庐山植物园内

父亲:陈三立 母亲:俞氏

配偶:唐筼 出身:留学生

好友:王国维、吴宓、傅斯年等

职业:教书

著作:《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

经典话语: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1919年,吴宓在美国哈佛大学得与陈寅恪交往,后来,其《空轩诗话》写到他对陈寅恪的印象:“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今时阅十五六载,行历三洲,广交当世之士,吾仍坚持此言。且喜众人之同于吾言。”吴宓的这一夸赞,直到今天,依旧不可推翻。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西南联大最狂妄自大的教授非刘文典莫属,他研究《庄子》,堪称国内独步,曾宣称:“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文典。”即便是这位目高于顶的狂夫,也打心底里服膺陈寅恪是国内最渊博的学问家,他曾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该拿四块钱。”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苦学海外

十岁时,陈寅恪即埋头于浩如烟海的古籍和佛书中;十五岁时,他陪二哥隆恪去日本,开阔了眼界;二十岁时,由亲友资助,他考入德国柏林大学,其后,又入读瑞士苏黎世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他游学欧洲,以自修为主,精研英、德、法、意等国家的语言、文字、学术,但求学问上的进益,不计学位之有无,绝不以收藏名校博士文凭为莫大之荣幸;三十岁时,陈寅恪入读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古希腊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