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部分 (第4/5页)

王粲,她会喜欢这个没有丝毫阳刚气魄,但是才名震动天下的男人吗?和王粲在一起的时候,她会在某个时刻迸发出咬他一口再咬他一口的激情吗?

这个似有还无的婚姻计划,没有成为事实,很可能是因为蔡邕还没来得及向王粲亮出送书的附加条件:要我的书,就得娶我女儿。

蔡邕为什么没来得及呢,因为他死了。

他是被人杀死的。

第二节 板荡岁月

应该存着泪水——女俘的诗歌

我们都是被时代绑架的可怜儿,无法挣脱时代的枷锁。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蔡邕的女儿,怎能不是才女呢?蔡琰写有两首《悲愤诗》,被称为中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最早的自传体五言长篇叙事诗。其一的开篇,从董卓之乱写到群雄起兵,简短八句,勾画出三国这个混乱时代的开始。

董卓是这个混乱时代的制造者之一,也是较早的时代殉葬者。在与王允为首的士大夫的争权之战中,董卓败下阵来,被他曾经最信任的吕布一枪刺死。

万岁!

万万岁!

士卒们为董卓之死欢呼雀跃。董卓之死直接刺激GDP飙升,长安人为了庆贺董卓死掉,卖了珠玉和衣服,然后买酒买肉,歌舞于道,卖了又买,GDP循环提高。

可是,蔡邕却不合时宜地叹息,一脸痛苦的样子。董卓虽然是暴君,但毕竟是他挖掘出了蔡邕的最大人生价值。士为知己者死,蔡邕当然不会为董卓去死,但是为他叹息一声,总符合人情吧。

可是,蔡琰想不到,这是父亲的最后一声叹息。

诛董集团的领袖王允,本来就被天下人视为节义之人,现在则被视为国家英雄,坦然接受臣民的赞扬。但是蔡邕的这声叹息破坏了他的兴致。于是,蔡邕以董卓同案犯的罪名被杀。蔡邕也倒在了时代里。

这一年,蔡邕61岁。节义文人蔡邕,昏君想杀他,宦官想杀他,董卓也曾想杀他,但他还是幸运地活到了61岁,却没想到死于另外一个也有节义名声的文人之手。

太尉马日磾劝说王允:“蔡先生平素以忠孝闻名,如果让他承担无名之罪,就这样杀了他,恐怕会让天下人失望。”

可是,王允宁可让天下人失望,也不让自己失望,铁了心要杀蔡邕。

从王允那里告退,马日磾摇头对人说:“王公恐怕不会活太长时间了。”

蔡邕死了,人们纷纷一掬同情的泪水。可是,蔡家清冷的闺房里,蔡琰孤独地缩在床角,黯然泪下。别人流泪,是因为天下少了一个人才,而蔡琰流泪,是因为她失去了唯一的父亲。而且,她是一个守寡后投奔娘家的女人,唯一可依靠的,就是父亲了。别人失去的是一个可以崇拜的偶像,蔡琰失去的是唯一可以信任的人生依靠。

“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门户单。”蔡琰在《悲愤诗》(其二)里描述自己的境遇。

但是,如果蔡琰知道自己以后的遭遇,也许会存着泪水,因为和以后的遭遇相比,父亡绝对算不上太糟糕的事情。

性格固执、目光短浅的王允,执政后很快暴露出了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文人弊病,他有能力操控书本上死板的道理,却没能力操控天下局面。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氾、李傕率部攻入长安。王允拒绝吕布提出的逃亡建议,豪气冲天地说:“皇帝年幼,能依靠的人只有我了,我又怎能忍心临难苟且求免呢!”

感人的宣言在贼兵面前没有丝毫战斗力,王允被董卓余部擒获杀害。马日磾的预言成为现实。

人们也都流下敬佩的眼泪,感慨王允大人真是感天动地的忠义之人。可是,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