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 (第2/4页)

里之外的荆州,指挥街亭之战的,是雅歌将军张郃。

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会产生一个疑问:山下张郃断水,山上马谡完全可以全力出击,下山与张郃决一死战,那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或者说,他这样做为什么失败了呢?诸葛亮事后上自贬三级表,说马谡“举动失宜”,马谡怎么举动“失宜”了?难道仅仅是考虑不周失了水道吗?《三国志·王平传》有“谡舍水上山,举错烦扰”一语,那马谡“举”了啥“错”呢?

看一个人犯了什么错,那就看别人是如何处理他的。也许,我们能从历史上马谡是怎么死的,能看出马谡犯了怎样的错误。现在人们说起马谡的死,历来人们都认为马谡是在街亭之败后,回到诸葛亮大营负荆请罪,最后被诸葛亮挥泪斩于军门,京剧《失街亭》就是讲的这一段。人们有这种印象,其实主要都是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其中九十五回描写马谡于大营自首领死,斩首之时,全军落泪,诸葛亮亦失声痛哭,这就是所谓的“挥泪斩马谡”。

但是,这些全是小说家的艺术加工,史实与这一说法是有很大出入的。首先根据《三国志·向朗传》的记述,当时向朗为丞相长史,随军征战,而向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街亭之战后,马谡畏罪潜逃,而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其次,《马谡传》中有明确记载:“谡下狱物故”,即病死狱中。综合以上史料,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马谡战败后畏罪潜逃,后被捉拿归案,最后病死狱中。

可是,同样一部《三国志》,在诸葛亮的本传里却有另外的说法,“戮谡以谢众”。在这里,马谡就是被诸葛亮斩的,至于挥泪与否,那就只能是推测了。

在另外的史书里,对马谡之死也有交代:“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被坐髡”(《晋书·陈寿传》),“亮既诛马谡及将军李胜”(《资治通鉴·魏纪》);在《晋书》和《资治通鉴》里,马谡又成“被诛”也就是被斩了。

马谡是如何死的,已经成了历史谜案,但是有一点确定无疑:马谡因错判罪。

马谡的错误是什么呢?我们一般都认为马谡的错误是上山安营导致失败,可是上山安营是马谡一人的事情,诸葛亮还要处罚其他人干什么呢?《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被判髡刑,我们可以说其是马谡参军负有参谋责任,但是与马谡分兵在山下扎营的黄袭被剥夺了兵权,李胜和张休被处死,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此,这中间肯定还发生了除断水之外的事情。

张郃的“吸星大法”———

通过诸葛亮战后写的自贬三级表也许能看出一些端倪,诸葛亮在其中说马谡“不能训明章法,临事而惧”,很明显,马谡是没按照“章法”行事,到关键时刻吓尿了裤子。所谓“章法”,可以指兵法,也可以指军法,结合“临事而惧”,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马谡临战畏惧,违背军法。再回到街亭,复原一下当时的情形,我们也可以得出这一结论。

山上,蜀汉士兵都嘴唇干燥,渴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蠕动着。马谡说下令:把山上所有的鸟兽捉来,喝它们的血,饮它们的尿。一个士卒说:“一只兔子能有几滴尿呢?”另一个士卒说:“渴都渴死了,哪有力气跑得过兔子?”想来也是,刘翔吃好喝好也不见得能跑得过兔子,何况当时水都喝不上的士兵呢!

马谡看看山下“张”字大旗,一咬牙,放弃了自己费尽心思想出来的一万种打法,下令:下山突破,与敌死战!山下有清水河,到了山下就可以喝上水了。蜀汉士兵闻令,如获重生,像兔子一样向山下冲去。很快,士兵们退了回来,因为他们发现要是硬往下冲,在到达清水河之前,就早死在曹军刀下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