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 (第4/4页)
,宣示疆土,带去的不是诸葛亮而是李严的信。
是诸葛亮要李严写的吗?这个猜测讲不通,诸葛亮以文笔见长,又是《隆中对》,又是《出师表》,没有理由要李严写信。有人分析说李严在南中一带有威信,所以诸葛亮要他写信劝喻造反派。可是,就朱褒的反应看,李严在南中毫无威信,善打政治牌的诸葛亮,不可能不知晓这一点。
李严试图渗透进军国大事,就自作主张又郑重其事地地写了六页信,交给常房。常房呢,一看李严的信写得在理,也没和诸葛亮汇报,直接把“李严精神”带到了南中。诸葛亮火了:吃里爬外的家伙!正好朱褒举报常房“造反”,诸葛亮就顺势杀了他的儿子,流放了他的弟弟。
这样解释,诸葛亮在常房事件中的“弱智”表现才符合其智慧形象。
两口子吵架,孩子往往要成为出气筒。常房,很可能就是诸葛亮与李严斗争的牺牲品。总有第三方需要牺牲。
事实上,最先成为牺牲品的是已经死了的刘备。刘备死于章武元年三年四月,五月份刘禅即位,立即改年号为建兴。这样一来,儿子就占了老子的年号,这在以孝治国的汉魏时代来说,无疑是对社会伦理的挑战。陈寿曾专门批评道:“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陈寿把这账算在未心理断乳的刘禅身上。这个有违法度的举动,其实是出自诸葛亮,最起码是他拍板的。号称最遵守法度的诸葛亮,怎么辅政后第一件事就是破坏法度,而且带着明显示威的意味?
诸葛亮对刘备安排李严与自己同为顾命大臣心怀不满?诸葛亮用改元来摆脱刘备的影子,树立权威?群臣之中,他最想在谁面前树立权威?这一些,历史并没有记载,我们只能在言之不详的历史记载里小心翼翼地探索真相了。
有一点是真相大白的:诸葛亮并没有遵照刘备遗嘱吧李严吸收为顾命搭档,而是把李严排挤出了权力核心。
刘备让李严“统内外军事”,并不是一些人分析的那样为了稳定刘璋旧部。第一,李严并不能代表刘璋旧部;第二,即使是刘备非把李严视为刘璋旧部代表不可,那也得真的授予他“统内外军事”的实际权力,搞口惠而实不至的大忽悠,只会起反作用。毕竟,大家都是出来“混”了多年的,谁也骗不了谁。
事实上刘备安排李严“统内外军事”,是为了弥补诸葛亮军事才能与军事经验的不足。刘备死之前,诸葛亮没有任何出彩的军事行动,刘备看出了诸葛亮善于治军(“治戎为长”),但是适合蜀汉作战的能力欠缺,“奇谋为短”。当时蜀汉国力微弱,要想在曹魏和孙吴的夹缝中生存乃至发展,必须用“奇”。后来所谓的“六次北伐”,在最需要改变局面的关键时刻,诸葛亮总显得无计可施,就证明了诸葛亮军事才能的欠缺。李严先前以五千人退十万叛军的奇举征服了刘备。
因此,刘备肯定是要诸葛亮把李严作为军事主政的。诸葛亮这样做了吗?看一下诸葛亮对他与李严之间的权力分配就能得出答案:诸葛亮违背了刘备的遗嘱。
李严与诸葛亮是怎样分配权力的呢?李严:光禄勋、中都护、尚书令;诸葛亮:丞相、司隶校尉、录尚书事、益州牧。
丞相集三公之大成,光禄勋相当于皇宫卫队长,位列九卿之一,比丞相低。似乎,这个安排符合“亮正严副”的格局,但是,李严这个光禄勋,本来该在皇宫里,却镇守边疆永安。如此一来,对于李严来说,光禄勋也就是一个虚拟身份。“亮正严副”成了“亮实严虚”。
李严的尚书令本该掌管皇帝诰命文书,但是诸葛亮的录尚书事则超越尚书台,而且刘禅是在诸葛亮而不是在李严身边。“亮正严副”成了“亮全严无”。
诸葛亮还领益州牧。当时蜀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