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 (第2/5页)

的样子,益州人感到不可思议,都说法正看样子比诸葛亮还宽容呢,怕他干什么呢?

一开始,人们的印象里,法正是个温和的鸽派,而诸葛亮则是冷酷的鹰派。刘备连骗带抢,夺得益州,又抢夺当地人的财产来封赏取蜀功臣,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当地豪强,上访,示威,甚至制造恐怖事件。诸葛亮摇着鹅毛扇,温文尔雅地说:绝不姑息迁就,既不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创建平安益州。

平安社会,首先得是法制社会。刘备深知这一点,于是他成立了一个五人立法委员会: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共造蜀科”。诸葛亮严刑峻法,引起了人们的不满。法正看不下去了,检索了一下汉朝开国皇帝那些事儿,做足了功课,找到诸葛亮,用刘邦初入咸阳与百姓“约法三章”③事儿说明应该缓刑弛禁来安抚人心,并要诸葛亮大批提拔干部来收买人心。

诸葛亮却没给法正面子,懒得和他当面解释,就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法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刘璋法治不严,导致小人欺主叛上,现在如果用当官封爵的宽容办法来笼络他们,官位给高了,他们反而不觉得可贵,恩惠给多了,他们反而不知好歹,如果严明赏罚,法令一行,他们就会知道好歹,不滥封官加爵,官位升了,他们就会感到来之不易而珍贵它,这样,赏罚并用,相辅相成,上下就有了秩序。

这就是著名的《与法正书》④,它被公认为是诸葛亮法家思想的体现。可是,诸葛亮给法正写这封信,字里行间,就是在辱骂法正这类人不守君臣之道,只为加官晋爵。

不过,聪明如诸葛亮是不会把想法暴露出来的,因为他得罪不起法正。生活的智者,尽可能不与小人发生交集。

但是,同样是刘备的心腹,诸葛亮想躲开法正是办不到的。如果不幸遭遇法正了怎么办?诸葛亮的做法是智者的做法:躲。诸葛亮接到检举:又一个扶风人被法正杀了。诸葛亮在检举信上批复:此事交由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处理。诸葛亮心里对那个死去的扶风人说:谁让你当年用人家做门神来着!

又有检举:法正又无缘无故地给一个人升职;还有检举:法正又无缘无故地撤了一个人的职位……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法正这人,“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对我咬牙,我一定要把你的牙砸掉。

蜀中是我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小人当道,无法无天。有人说:还得找诸葛亮,他不是对我们严刑峻法,那也该能对法正有办法。于是,他就找到诸葛亮说:“法正在蜀郡太飞扬跋扈了,您应该告诉主公,打压一下他的嚣张气焰。”

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是诸葛亮一贯的工作作风。可是,这一次,诸葛亮却是一脸难死了的表情,摇摇头,说:“主公目前在公安,北畏曹操之强,东惮孙权之逼⑤,在这个时候,进退维谷,法孝直为主公出谋划策,让主公游刃有余地应对一切,别人都不能控制。如何能禁止法正,让他不按自己的心愿行事呢!”

诸葛亮的意思就是说法正是刘备需要的人才,谁也不敢动他,他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都别惹他,他要是惹谁,那就算是谁倒霉。

法正难死诸葛亮,是因为他背后有刘备撑腰。做小人也是需要有背景的。刘备允许法正这样做,是因为他离不开法正。“太平崇仁义,乱世尚权谋”,法正就是为那个乱世而生。

①战国时燕昭王招贤报齐仇,向郭隗问计。他说“请先自隗始”。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堂号为“尊贤堂”,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结果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因此强大起来。

②左将军:建安三年(198年),刘备归附曹操,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