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堋!薄�
20年前,当有人对发达国家大城市交通公害大惑不解; 甚至还为自己的城市不曾有此等公害而暗自庆幸的时候; 城市交通拥堵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向我们袭来。虽然中国轿车化的进程相对较慢,但近十几年来,交通拥堵已经日趋频繁。在交通设施最好的北京,修建了二环、三环、四环后,又修建了五环、六环等大的道路工程,但交通拥堵依然不断。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交通问题也日益严重。虽然目前小城市也开始出现这一问题,但还不算严重。然而,小城市的经济也会飞速发展,交通拥堵也同样难免。
近几年大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急剧上升,以北京、上海为例,2005年新注册民用汽车数量分别是2001年的3倍左右,其中北京2005年新注册民用汽车数量达到万多辆,2006年又新增万辆,到2007年5月26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300万辆,每天上路新车达1000多辆,市区干道平均车速比10年前降低50%,主要路口严重堵塞的达60%。另一方面,城市道路建设速度相对缓慢,无法满足机动车增长的需要。据统计,近年来许多城市道路面积的增长速度为3%…6%,而机动车的增长速度则高达百分之十几,单位道路面积车辆逐年上升。即使像上海这样道路建设力度很大的大城市,道路面积也赶不上汽车数量增长速度。从2001到2005年,上海市城市道路面积的年均增长速度为,而民用汽车数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除了路与车的非均衡增长之外,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如北京市二环路以内的面积仅占市区总面积的6%,却集中了全市机动车交通量的30%),管理体制和手段落后等,又加剧了交通拥堵。
“常常首堵,偶尔首都。”据说,这是一个不被官方承认,却在北京市民中流传甚广的说法——常态下,北京交通的拥堵状况为这座城市赢得了“首堵”之名。非常态下(比如大型国事、外事、赛事活动举行之时),交通管制带来的一路畅通才让人们想起这座城市本是“首都”。
“北京哪儿最堵?”拿这样一个问题随便去问一个北京司机,他(她)都能不假思索地说出一长串拥堵地点:长虹桥、国贸桥、西直门桥、小街桥、中关村、杜家坎……早上,2个小时的时间内,开了不到2公里的路程,私家车、公交车上的人焦急地向窗外探望,有人在骂街,却发现任何词语都不足以形容眼前的一切与内心的愤慨;有人在打电话请假,却发现能够帮上忙的同事也都被堵在了路上;有人在倒车绕行,却发现就连河边的小道也是千军万马挤在一处。更糟糕的是,当堵车遇到了内急,其景象怎能用“惨烈”二字描述——好容易到了厕所,又赶上长队,一些被憋得嗷嗷叫的女孩子竟不管不顾地往男厕所里冲。晚上,上述情景一一重演。一项调查的结果让人几近绝望,北京交通拥堵的晚高峰已经延长到了20点以后。
普通市民抱怨,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超过3个小时。著名经济学家分析,北京1年堵车大概造成60亿元损失。当然,后者更具爆炸性——当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被物化、数字化之后,总是能够引起焦虑与恐慌的。于是,相关部门开始寻找造成交通拥挤的“堵源”。最初,有人说是“面的”太多,结果,北京的“面的”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接着,有人说是出租车过剩,结果,出租车的数量被严格限制;再往后,有人说是不守交通规则的行人难以计数,结果,针对行人的规范频频出台……然而,这真的就是“堵源”了吗?看着依然堵得一塌糊涂的北京交通,答案不言而喻。
又是一个周一的早晨,当申城还笼罩在晨雾中时,一支浩浩荡荡的“上班大军”已经出发了。上海的交通出行问题成为了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在大多数上海人都“衣、食、住”无忧之后,出行问题如今成了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