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 (第2/4页)
谢或请求谅解的意思。虽然这不是交通规则中的项目,但人人都认可,已经习惯成自然。当急于并线时,先打起并线灯,再打应急灯,人家也会让一下。这个做法可能减少了许多马路纠纷。开车的人能找到这样一种不用下车就可交流的方式,是个不错的选择。 韩国非常重视社会文明教育,学校社会伦理课中就有马路文明相关内容。记得一次在人行道上等灯时,一个小孩见没有车,就拉着爸爸的手往斑马线上走,爸爸指着斑马线上的灯,问小孩看到什么颜色的灯了?小孩一下就明白了。
在欧洲,德国可以称得上是个人多、自行车多、汽车多的“三多”国家。虽然街头几乎看不到交通警察,但路上总是秩序井然。 刚到德国的外国人总会习惯地站在斑马线前等待疾驶的车辆通过,但汽车却主动停下来,开车人打手势示意让行人先行。在德国,对人的尊重体现在道路交通的每一处。难怪,德国人会说,“车是可以修复的,而人是无法修复的”。 同样,前面有行人的时候,司机就不会按喇叭示意行人让开,而是等待行人觉察后自行闪开;或者在后面慢慢开着,想办法绕开行人。斑马线则是行人绝对的安全线。有时候,行人即使离斑马线还有一点距离,车子也会停下来,等行人穿过斑马线。 德国人驾照首次通过率不到一半。一旦违章,驾驶员不仅会被罚款和扣分,其违章情况还会在网上公布,今后驾车、购车和享受相关社会福利都会因此受到影响。除了严格的法规约束之外,民众也很自觉。德国人的马路文明从小就开始培养。如在一些著名的汽车公司销售厅里常备有特制的电动小汽车,经常有大人带着孩子在那里“路考”,过关后还发放“执照”,以鼓励孩子从小了解、重视并遵守交规。
曼谷交通拥堵十分严重。但曼谷的交通参与者以其良好的素质使得交通秩序还比较好,由于能够互相谦让,在一定程度上令交通拥堵得到一定缓解。 曼谷的交通信号灯比较复杂,左行、右行、直行严格分开,基本上一次只放一个方向的车。大的十字路口,红绿灯轮换一次,等个十分八分都不稀罕。无论前方排多长的队,大家都依次排在后面,安静等待;很少有人乱加塞,也没有车鸣喇叭。 在曼谷开车,支线让主线、转弯让直行这样的规矩得到了严格遵守,即便是左转(相当于中国的右转),也必须避让直行车。平时在路上走,不是为了转弯,很少有车来回变线。如果想变线,打开转向灯,后车大都会主动减速让道。绝不会像在北京那样,你不开转向灯则已,开了后车反而会坚决不让。 曼谷的街道不宽,行车线也划分很窄。在北京两车道的路,曼谷能标出三条道来。这么窄的路,车速还出奇地快,市内开个时速80公里司空见惯。刚开始有点心惊肉跳的感觉,生怕两条道上的车剐着蹭着。时间长了发现,曼谷交通事故率奇低,不像在北京三天两头能在路上看到追尾、刮蹭事故。其实事故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家都守规矩,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该让,彼此都很清楚。也正是因为速度快,使得看不头的长龙,一个绿灯就过完了。
曼谷很多现象如果按照北京治理交通的理念来判断都不符合常理。北京严禁摩托车上路,理由是扰乱交通;曼谷摩托车不比汽车少,却秩序井然,甚至成了汽车的有益补充。真有点急事,打辆两轮“摩的”反而能准时到达。北京处处限速,说是为了降低事故:曼谷没有摄像头,也从不查超速,事故率却比北京低很多。北京交警处罚很严格,好像非如此不能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高峰时间,曼谷十字路口红绿灯全由交警根据车流量手工控制,他们整天忙着掰红绿灯,很少有时间开罚单,交通秩序却还良好。这些反差让记者感受到,公路文明和交通管理更多的还要靠公民自我约束,其实只需要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牺牲个体的、眼前的便利,换取整体的、长远的效率。 “用什么样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