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4页)

谭嗣同,浏阳市城区人,是中国3000年封建社会第一位试图改良社会,并竭力寻求出路,最终为自己的理想慷慨捐躯的革命志士。士大夫出身的他,没有贪图高官厚禄,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鼎力革新,以延续千疮百孔的清朝的命运。

宁太一,醴陵人,面对同样病入膏肓的晚清政府,他选择的是另外一条道路:奋起抗争,改天换地。而且,他很快就找到自己的同志,热情投入到同盟会的怀抱。宁太一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一旦找到革命理论支撑,立即启动他的暴力救国历程。1905年,他的同志在罗霄深处的醴陵麻石发动萍浏醴起义,远在日本的宁太一立即接受委任,只身回国。这次起义动员了10万之众,和清政府相持了一个月,在清政府5省“联军”的围剿下宣告失败。此役从根本上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直接催生了随后的辛亥革命。这位堪称反清斗士的职业革命家,被北洋军阀杀害时年仅31岁,长眠在醴陵城西渌江书院后山坡上一座麻石坟茔里。

这座麻石坟茔成了暴力革命的起点,横亘华东和中南之间的巍巍罗霄无疑成了这种革命最初与最佳的摇篮。罗霄宽厚的胸怀给革命者提供宽广的回旋余地,即使遇到挫折,这里也能够提供最为有力的呵护与接纳,谁能踩动罗霄的这种上苍赐予的宽容庇护,谁就能笑到最后。这里得天独厚,是江南的“泰山”,可观沧海逼近华东闹城,重置的地理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空间,一旦革命的山气吹起,数日之间必将吹遍大江南北。

善于观测中国命运“风水”的书生湘潭人毛泽东,1927年的秋收暴动后,独选了罗霄这种上苍赐予的宽容庇护,带着革命的火种由北到南几乎走遍了整个罗霄山脉。最后落脚在井冈山上,将新*主义革命的熊熊大火烧遍全中国。

本来上山挖矿的醴陵人李立三,却成了当代最为杰出的工人运动家。他不经意将苦大仇深的萍乡安源路矿工人们,带到罗霄峰顶,打出“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响亮口号,吹响了1933年安源路矿大*的号角,让他一度成为初创阶段共产党的总书记。

在革命的游戏中,罗霄山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乡间舞台,孕育出众多的俊杰。湖南浏阳文家市*无疑是一个佼佼者。这位从罗霄腹地走出来的少年,凭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成了共和国党的总书记之一。

湘潭人彭德怀,红三军的缔造者,在最初的几年,他和他的政委滕代远带领子弟兵就盘亘在罗霄山脉的北端。在最艰苦的岁月,他们躲进平江黄金洞,从那个时期开始,他和他带领的队伍就一直是反动势力的肉中刺、眼中钉,直至最后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国家。他们的事迹,被一个从这里成长的将军作家写成革命史诗《浴血罗霄》。

随着山脉往南,江西萍乡泸溪境内巍巍的武功山正是当年毛泽东同志带领文家市会师之后的队伍进入罗霄的所在。就在进入山区的冲口,秋收起义的总指挥卢德铭的雕像永远挺立在峭壁之上。这里活跃的红军队伍是如何度过一个个艰辛的日子的,同样也被另一位作家写成《武功儿女翻江海》一书。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关于山:激凸南蛮呈刚烈(6)

再往南,就是举世闻名的红色海洋井冈山。从这个革命的大本营进攻湖南省会长沙,革命军人两次都是沿着蜿蜒的山路行军,借着罗霄山脉郁郁葱葱山林的掩护,接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城市。进可攻,退可守,巍巍罗霄成为共产党人游击战术的课堂和实验场。

运用游击战术,大批的江西老表和湘里伢子成长为红色将领。王首道来自浏阳,耿飙、左权来自醴陵。更多的红军将领组成了新中国平江、醴陵、上栗3个将军县。

同样贯穿着这种精神,并且最终被感召,毅然走到人民群众一边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