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4/4页)
一个国家的军队大多在四五千人之多,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虽然号称成千上万,其实就只有几千人之多。
所以从人数上看,有虞氏在当时来说,绝对称得上是军事强国。但人数多不一定就是好事,粮食供应必须跟得上,如果没饭给这些军队吃,叫他们怎么去打仗。少康也意识到这一点,在狠抓军队建设的同时,也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多生产多劳动。他还鼓励那些军士,利用空闲时间,也去参加农业活动,为国家农业创收贡献一份力量。这在当时,可是史无前例的举动。
正因为有了大家的同心协力,有虞氏国的粮食产量年年增高,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成了真真正正的强国富国。
那么,少康是不是可以去攻打寒浞的呢?答案是否定的。你发展,难道人家不会发展吗?咱们来看看寒浞的情况。
寒浞自当上帝王后,对军队的建设也豪不马虎,拥有两万人的正规军,再加上周边几个国家迫于他的武力威胁,军队可以任其调遣,加在一起的话,就有三万人之多,那么,少康的一万跟人家的三万打,那不是鸡蛋碰石头吗?那可怎么办,人就这么多,再发展也发展不到三万啊,这时候,一个人的出现,帮他解决了这个令人头疼的难题。这个人是谁呢?请看下文细说。
六,伯靡
这个人就是伯靡。
前面已经谈到,伯靡是一代名将,是相的旧臣。死里逃生后,投靠了有鬲氏,并受到有鬲氏的重用,任有鬲氏国的大将军。此人一生赤胆忠心,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相的后人,事隔二十三年后,在少康母亲的透露下,才知道了少康的住处。两人相见后,那是痛哭流泪啊,多少年的辛酸,在这一刻,都爆发了出来。
伯靡在得知少康的复国愿望后,对少康说:“你给我一点时间,我一定助你愿望成真。”说完,顾不上擦掉眼泪,就掉头离去。
伯靡为什么那么有把握呢?因为伯靡早已经联络了一帮夏朝的旧臣,准备谋反,而且是蓄谋已久。伯靡经过调查发现,夏王朝以前的属地(包括斟寻、斟灌和安邑等地),都对寒浞的统治不满,寒浞对这些曾经是大禹家族的根据地采取了特别严格的制度,目的是打击管制这些地方的人民,防止他们聚众谋反。所以这些地方,不管是兵役还是赋税,都特别重,是其他地方的两倍。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适而其反,反而助长了这些地方的反抗情绪。
伯靡正是利用这一点,积极拉拢这些地方的有识之士,和部分旧臣族长,加入到他这一边,共同对抗寒浞,以图大业。他的提倡得到大部分人的积极响应,纷纷投靠到伯靡的门下,伯靡把这些人统一组织起来,编入军队,使他拥有的军队数量也达到了1万多,再加上少康的军队,少康外父的军队,就足有两万多人,那么,两万大军可以跟寒浞的三万大军对打吗?打得赢吗?别急,再往下看就知道了。
七,相互对抗
上面问到,少康的二万大军可以跟寒浞的三万大军对打吗?答案是肯定的,此时不打,还待何时?于是,在寒浞三十八年,少康正式成立反寒浞阵线联盟,以大禹后人的身份,公开与寒浞对抗。
有了足够的政治资本,剩下来就看什么时间开打了,开打之前,必须先静下心来,研究研究寒浞的战略部署。
寒浞为了更好的控制全国各地,把自己的军队一分而三,自己呆在斟寻,他的两个儿子分别驻扎在安邑(寒戏)和斟灌(寒浇)。这样的安排确实是利于控制领土,但缺点是兵力过于分散,不利于集中,对于大规模的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