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頁 (第1/2页)

原身自認有罪‐‐他猜想,恐怕那時射箭的,是大軍之人,畢竟軍隊中,有不少神箭手,大多是在邊疆長大或是在這落地生根,成了家的,他們根本接受不了,這十座城說讓就讓‐‐再者,他也接受不了,好不容易從戰場上活下來的弟兄,同室操戈,失去性命。

他主動說服著諸多弟兄,然後跟著太子上了京都。

等他到了京都後,連面聖的機會都沒有,竟是直接被壓著下了大牢,在大牢里,不知是何方來的人,各種嚴刑拷打,要讓他簽下認罪書,認了這個下令殺死皇子的罪名,他哪敢認?一旦認了就是株連九族的大罪,現在沒有把家裡的老小抓進來,估計還是看著多年來裴家人為大夏朝付出了性命,在民間很有名望的原因。

他遍體鱗傷地躺在監獄之中,反倒回憶起了許多過去的事情,他很遺憾,這輩子,他不虧欠大夏,不虧欠百姓,只虧欠了自己的家人,可這就是一個將軍的宿命,當然他沒能完全地完成這個循環,他沒能戰死沙場。

沒多久,他便被夏仁帝提審,當他跪在殿下時,從上往下看,一時恍惚,旁邊已有官員幫著念出了他的幾十條罪名,什麼不聽聖旨、不服監軍管教、殺害皇子、意圖謀逆等等,原身這才知道,當日他的信確實送到,而陛下也以最快的速度下了聖旨,要求他保住二皇子,可不知為何,這個聖旨,他從頭到尾,都沒有收到,而太子,也絕口不提自己閉門不出的事情,只說自己勸阻不住,裴將軍在軍中聲望極高,他說的話,根本無人聽從,哪怕想要外出和敵軍拼命,卻也被閉鎖的城門擋住。

原身多年征戰,不是傻子,他苦笑著,想要列舉證人,卻發現,自己連舉證都不行,畢竟太子殿下,已經當場指證他在邊疆將士、民間很有名望,一呼百應,想要自立為王,他哪怕找一百個人,也證明不了自己的清白。

他啞口無言,只能跪下叩首:&ldo;陛下,臣裴家世代忠烈,從太祖父至今,四代人,嫡系旁支,數百條性命,埋骨邊疆,有去無回,裴家上下,無怨無悔,為陛下故,為萬民故。時至今日,臣已無從脫罪,可臣斗膽請陛下想想,多年來,臣在邊疆可曾行過越軌之事?臣對大夏、對陛下的心,可昭日月!&rdo;

太子殿下冷哼著開了口:&ldo;可裴將軍心裡,你們邊疆百姓,可是比我二皇弟重要得多,你敢說,你未曾有一刻猶豫,想要以我皇弟的命來換你們邊疆穩定?&rdo;他居高臨下地看著他,&ldo;裴將軍,你一向以大軍令行禁止為榮,沒你的命令,整個大軍敢動?&rdo;

&ldo;……&rdo;他無話可說,只是叩首,&ldo;望聖上聖明。&rdo;如果他一死,能夠扛罪,他扛了,可他的死,什麼都換不回,反倒是害得一門孤兒寡女,同他一起上路。

夏仁帝沒做決定,只是要人把他拖了下去,重新關回大牢,事實上原身並不知道,夏仁帝的心中也很為難,他自己的兒子沒了,恨不得直接要了原身的命,可同時,他又怕影響皇室在民間的名聲,畢竟皇子的命和邊疆的國土、百姓的性命比,在他看來,很好選擇,在百姓看來,則全然不同。

牢里無歲月,不知過了多久,裴鬧春被拖了出來,拉他出來的獄卒告訴他,他走後,裴家軍人心渙散,邊境敵軍趁虛而入,新的將軍抵擋不住,邊疆連破三城,烽火連天,眼看要往京都逼近,夏仁帝責令他立刻奔赴沙場,代將軍一職,率軍殺敵。

原身心中有怨嗎?也許有,可他一聽到自己親手帶出的大軍守護的邊疆出了事,便心急如焚,找不到人,只得拖著那獄卒,在確認了裴家沒被他牽連後,傳了口信,要女兒和母親好好照顧自己,便馳馬急援,殺回邊疆,縱然身體大不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