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2/5页)
。古人对此也曾有过很贴切的描写:“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
而若是细化到其中的陈郡谢氏,梁代的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这样称赞过陈郡谢氏的人:“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霍长乐此刻只觉得此言非虚,一个门阀氏族是昌达兴盛还是衰落倒退,是可以从他们的子弟的神情上看出来的。
说起来,陈郡谢氏现在还没有开始他们的顶峰时代,因此目前名气仍是逊于琅琊王氏。她还记得,陈郡谢氏真正的崛起,是在淝水之战之后。这场着名的以少胜多之战以东晋大胜结束,不仅改变了东晋的命运,更改写了门阀氏族的篇章历史。陈郡谢氏在这场战役中大放异彩,谢安在后方指挥,而谢石、谢玄、谢琰则在前方领兵作战。此战中,谢氏一门多出功臣,此后,谢氏名声鹊起,就此成为了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
此后,几百年间,谢氏爵位蝉联,风云变幻,依然辉煌不倒,渐渐成为了一个历史传奇。在各种领域中,陈郡谢氏都都出过许多耳熟能详的名人,比如诗人谢灵运、谢道韫,将军谢琰、谢石,千古名相谢安……
而历史有记载,谢家代表人物谢安曾在桓温手下做过副将,也不难解释为何谢家的小辈谢珺会拜桓温为师了。恐怕,这也是为什么她听到王钺肃的名字会有异样感的原因了,天下王姓一把抓,只是不知道他是否是琅琊王氏的王。
其实,当初,霍长乐之所以那么想来这个诗会,自然不是为了看美男子、吟诗赏月这等风月事。霍瑜目前的恩师是权臣桓温,然而据她所知,桓温在公元373年会失势,届时作为他门生的霍瑜,也一定会受到牵连。她还记得,桓温的结局是病重至死,但实际上,却是含憾而终,死在王谢家族手中的。历史记载,桓温在晚年意图篡位,然而因为谢安的故意拖延,最终没能黄袍加身。
在极其注重师徒关系的古代,一旦你成为了某人的门生,在外人看来,你未来的政治立场已经与你的恩师是一致的了。古往今来,因为恩师失势而受到牵连、一蹶不振的人并不少。霍瑜属于这个时代,所以并不能像她这样,得知未来每一步历史的发展轨迹。人们只道霍瑜被桓温相中是他的福气,只有霍长乐的冷眼穿透了千年的历史,看到了桓温的结局,才会知道这样尊荣的日子,不会太长久了。所幸的是,霍瑜不是桓温的幕僚,因此在朝中的一席之地尚可保存,只是升迁之路怕会受阻。
不过,这些谁也不能断定。官场犹如迷航之海,今日刚被降职,明日也许就官拜丞相。
只是,你首先得保住自己的性命。有句话叫“墙倒众人推”,为官者一旦落难,那么受到朝中同僚的欺辱也不是稀奇事。霍长乐希望将这件事对他们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因此,她不由想到了那个在桓温倒下后,不断崛起的谢氏。
其实在一开始,她的目标没有那么明确。她知道在东晋时期,门阀氏族的地位甚至比王室更为尊荣,她只是想结交多些文士朋友,为霍瑜和她寻找后路。
而霍长乐所不知道的是,她来这里已经也算是达成了自己最初的一半目的。现场的文士不仅有美丽的皮相,更有着显赫的背景——他们之中一大半都是目前东晋建康权贵的子弟。换句话说,如果未来东晋的政治没有发生很大变动,那未来生杀决断的权力,便会被移交到在场的人手中。
然而,无论是谁,都比不过陈郡谢氏未来的光辉。
霍长乐再把目光投向谢若璋。既然知道陈郡谢氏在未来将会是一棵撼不倒的大树,她必会徐徐图之。而目前最好的下手处,恐怕就是谢若璋。
这话并不是说她认为谢若璋最愚笨或是最好接近。事实上,谢若璋身边的那个谢珺或许还更好接近,因为谢珺的脾气和思考回路是相对较容易摸清的。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