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4/4页)

,痛呼:“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在三国时期,还有一位郭姓名人,就是魏国名将郭淮,以擅于谋划且行事精密而著称。早年曾任夏侯渊军的司马,后来一直留在魏国西方负责防守西部边境,并且多次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在诸葛亮北伐及姜维北伐初期,郭淮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对蜀的抵御战争,并因功不断被提升,最后受命总督雍、凉两州军事,官位升至车骑将军,死后被追封为大将军。根据《三国志》二十卷郭淮传所记,郭淮是阳曲人,封阳曲侯,其孙子郭正封为汾阳子,他是郭子仪有据可查的祖辈,郭子仪战争天分不知是不是老祖宗郭淮传下来的。

郭家祖宗辈里高官很多,除三国时间的郭淮外,有名的还有:汉朝的光禄大夫郭广智,冯翊太守郭孟儒,隋朝的金州司仓郭履球,唐朝凉州司法郭昶,兵部尚书郭通府,最后是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可谓“家承金穴之贵、政有露冕之高”。而郭子仪,更是把郭家的富贵推到了顶峰。

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也是一名官员,曾先后任吉(治今江西吉安市)、(治今甘肃陇西县东南)、寿(今安徽寿县)、绥(治今陕西绥德县)、宪(治今山西娄烦县)五州刺史,也有说是先后任绥、渭、桂(治今广西桂林市)、寿、泗(治今江苏宿迁县)五州刺史。

按唐朝的官职,即使是下州刺史,也是四品官,而吉州是上州,吉州刺史就是从三品的官,至少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市长,相当于副省或正厅级干部。

或许当刺史的郭敬之给儿子的身上带了一些官场谋略的基因,助他在日后的大唐军政上纵横开阖、睥睨天下。

从郭敬之任职的地方来说,所涉及的地域面都非常广阔,可以说是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几乎遍及祖国各地。现在说起来也有些奇怪,唐朝的官分配也太随意了。当时可没有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主要是车马船舶,唐朝官员迁徙赴任都要耗费很长时间。

郭子仪从小就跟着父亲这样进行远距离大范围的迁徙,所谓”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郭敬之所任职各地的气候、地貌、风俗差别很大,也开阔了郭子仪的眼界,从小讲成严谨、向上的好习惯,丝毫没有高官后代*的作风。

也可能是他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官场的一些事情,所以才养成他那种大度、隐忍的性格,在后来进入官场后能游刃有余。

第二章 英雄出处(2)

郭敬之一直做地方官,退休后回到京城长安,住常乐坊(位于长安城最南,约在今西安市丈八东路东段一带)安度晚年,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正月十日因病去世,享年78岁。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何况是父亲?郭敬之死时,只是平平常常下葬。没想到在地底安安稳稳躺了二十年后,突然又被人称颂起来。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皇帝特赠郭敬之太保,追封祁国公,下诏称郭敬之“累君子之行,毓达人之德,才光文武,政美中和,生此大贤,为我良弼。”

至于郭敬之是否有代宗称赞地那么优秀,估计代宗也不知道,郭敬之死的时候,皇帝还是李隆基,连代宗的老爹肃宗李亨当时还是太子李绍。

郭敬之究竟怎么样不用管,但代宗知道郭敬之是郭子仪的老子,儿子光荣爹好汉,多称几个封号,实际就是给郭子仪看的,目的无非是让郭子仪更加死心塌地的为他卖命。

公元762年安史之乱平息之后的短短三年里,郭子仪先从吐蕃人手中夺回长安,后以巧计退多国联军,再单骑入敌营,策反回纥击溃30万多国联军,大唐西线经此一战而得以安定。

广德二年,郭子仪的名声到达了巅峰,肱骨之臣已经不能形容他对大唐的作用。为避免皇帝猜疑,郭子仪平叛回京后,面对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