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3/5页)

位置也呆不痛快。等睿宗上位后“置温王重茂于内宅”,把他变相囚禁起来了。

在剿灭韦后势力的过程中,李隆基表现非常突出,他胆大心细(诛韦后的计划,没通知李旦)、有谋略(联合太平公主)、懂得拉拢人心(私下招集智勇双全之士)、遇事果断(一见时机不对,及时行动),事后,李旦抱着儿子的头泣道:“社稷宗庙不附于地,汝之力也。”

这话说得一点也没错,没有李隆基,就没有睿宗李旦(听着好像是反了)。

李旦坐稳皇位后,因为身体不太好,就想早立太子。按照惯例来说,应是立嫡长子宋王李成器为太子,但李成器明显没有平王李隆基更成器。要不是李隆基,说不定李旦自己已经被韦氏所害呢。

李旦虽然个人才能不出众,但在教育孩子方面,比他哥哥李显强多了。尤其李成器知道父亲的难处后,主动找到李旦,推辞说:国泰民安时,当然要立长子为太子,但国家多难时,应立有功劳的为太子。(“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

与安乐公主那厮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都是一个爷爷的后代,差距怎么就这么大泥!

李成器一再恳请弟弟应该做皇帝(“臣今敢以死请。”),大臣们也大多认为李隆基应优先做太子。经过再三思量之后,李旦顺应群意,立李隆基为太子。李隆基又上表请求将太子之位让给李成器,睿宗没有同意。

《诗经.小雅》中说“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三国名人郑玄曾说:“人之恩亲,无如兄弟之最厚。”李成器和李隆基难得在皇家的争权夺利中,表现了一次兄弟情深。

后来,李隆基做皇帝之后,李成器与玄宗紧密配合,杀掉了太平公主及其重要党羽数十人,巩固了玄宗的统治。并且避皇后之讳,成器改名为宪。李宪病逝后,李隆基“号叫失声,左右皆掩涕”。 并下诏追谥哥哥为“让皇帝”,以皇帝之礼安葬,称其墓曰“惠陵”。

两人的兄弟情谊在处处布满阴云诡计的皇家更显得弥足珍贵。后人何亮基曾在《游惠陵》诗中写道:“宫中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间作让皇。”

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考虑,李成器的作为也是无奈之举。

李成器和李隆基兄弟俩的情况,跟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俩的关系非常想像,一位为嫡长子,应立为太子,另一位则功劳大大的。玄武门之变血染萧墙在前,李成器和李旦不得不掂量掂量,就算是日后李隆基没当皇帝的意思,跟着他铲除韦氏的将领们也未必答应,何况现在众位大臣就已经有了倾向(“亦多言平王功大宜立”)。

李成器思量之后,认为还是当个太平王爷吧,于是才有了再三辞请太子之事,而李隆基也就坡下驴,名正言顺的成了太子。

李旦当上皇帝之后,这大唐王朝按说应该安定了,但由于还有一股皇帝以外强大的势力存在,给将来的太子继位带来很大的变数。

这股势力的核心就是太平公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九章 这位公主不太平(1)

《吕氏春秋•大乐》曾说“天下太平,万物安宁。”唐高宗给女儿取道号名为“太平”(李渊号称是老子的后代,所以道教是唐朝的国教,皇家子女多人入过道教,如太平、杨玉环等人),所以人都称其为太平公主。

(如果太平公主知道自己的大号竟然变成后世形容女人的身材的专有名词,不知会不会气得七窍生烟。)

名为“太平”,不过太平公主一生太不平,她从小受宠,以母亲为偶像,野心勃勃地觊觎着皇位。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经常让她参预军国机密要事的谋画(“预密谋”)。但太平眼看着李弘和李贤两位哥哥身死,也没有敢恃宠而骄、招势揽权,在这一段时间内,一直老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