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5页)
当然这也有睿宗自己优柔寡断(或者说被妹妹和儿子架空?)的原因。每当宰相们奏事的时候,睿宗就要询问:“这件事曾经与太平公主商量过吗?”接下来还要问道:“与三郎(太子李隆基)商量过吗?”在得到宰相们肯定的答复之后,睿宗才会对宰相们的意见表示同意。
虽然太平公主不和武后、韦后那样主政,大事必须征得睿宗同意,但她提出的每件事睿宗都无原则的迁就。成了朝中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或升迁或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话,其余经过她的举荐而平步青云担任要职的士人更是不可胜数,。最后太平公主的权势竟然甚至超过了睿宗,“时宰相七人,五出主门下”,对她趋炎附势的人数不胜数。
还有一种猜测,就是李隆基在当上太子之后,急于上位。睿宗为了制约李隆基的谋权,把权力放给妹妹太平公主,用来制约李隆基的势力(皇帝做到这一步,太郁闷了)。
根据李旦的行为,我个人感觉,是他想搞平衡,他的兄长都死在内斗上,不想再失去妹妹或儿子(但愿如此)。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九章 这位公主不太平(2)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押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这是韩愈所作的《游太平公主山庄》,虽然是用一种略带讥讽的语气,也可看出当时太平公主生活骄奢,行为肆无忌惮、横征暴敛。
随着太平公主的权势加大,愈加的骄横。再看李隆基,就有些不顺眼了,“主内忌太子明,又宰相皆其党。”
新唐书前一句先说,当时有七名宰相,五名出自太平公主名下,接着又说太平公主忌惮朝中宰相都是太子一党,感觉有点别扭。难道出自太平公主门下的也心向李隆基?或者说,这五位宰相都是以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关系尚好时提拔的,现在全被太子拉拢过去了?看来也只能这么解释了。
总之,太平公主想废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乃有逆谋”)。
她先采取挑起舆论的战术,私下传播李隆基不是长子不应立为太子(“太子非长,不当立。”)的言论,还到睿宗那里打李隆基的小报告,挑拨二人的父子关系。
712年7月,天上出现了彗星,在古代这可是与天下大事要挂钩的。太平公主趁机向睿宗说:“彗星标志着将要除旧布新,所主之事是皇太子应当登基即位。”意指李隆基要篡位。
李旦长期旁观妹妹与儿子两人的争斗,当然知道这是妹妹要离间自己父子的关系。他回答了一句话,让太平公主登时目瞪口呆。睿宗说:“我决心要把帝位传给有德之人(传德避灾,吾志决矣)”。这有德之人当然 是李隆基。
太平公主没想到自己一句话,竟然被哥哥听反了,不但不废太子,还要传位给他,后悔的肠子都青了。一再劝阻李旦不要让位,但睿宗只是不听。
估计睿宗从小就面对宫廷争斗,看着三位兄长(李弘、李贤、李显)皆因此而死,现在自己妹妹和儿子又要重蹈覆辙,自己一力想平衡两人,但一直无法做到。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就像坐着跷跷板,不是你起,就是我下。最终心里彻底厌烦了,以后随你们去,我自去当个不管事的太上皇吧。
一般来说,新皇上位,都会第二年才改年号,但李隆基当上皇帝之后,立即把年号改为先天。(看来表面上一再推辞,实际上当皇帝已经迫不急待了)。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两人的争斗,和已经大不相同,李隆基开始占据绝对的上风。玄宗(李隆基)当然不会再给太平公主那么大的权力,并且想渐渐消除她的势力。
先天2年(公元713年),太平公主面对玄宗的打压,开始坐不住了,准备铤而走险刺杀玄宗。
战争不仅要靠实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