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2/5页)
仪击败高秀岩军,收复静边军,击溃敌援军,包括云中郡,攻克马马邑,这一系列的胜利就完成了。郭子仪表现出了良好的指挥能力,朔方军也不愧于精锐之师的称号。
玄宗在十二月初七时,曾说过要御驾亲征,但当时大臣们都没真当一回事儿,只当是皇帝是督促各方节度使征讨安禄山。但玄宗自己非常重视的承诺,在十六日这天,玄宗下制书令太子监国,对宰相们说:“朕在皇帝位快五十年了,现在年事已高,懒于处理政事,去年秋天就想传位给太子,但又逢水灾旱灾不断,朕不想把这些灾祸留给子孙去承担,想等到形势好转后再传位。不料逆胡安禄山举兵谋反,朕一定要亲自去征讨,让太子监国。侍叛乱平定后,朕将高枕无忧地退位。”
不知玄宗是否真得想退位,总让人感觉有些假,不过他气愤于安禄山作乱是真的。他要亲征,更像是跟安禄山赌气,要亲眼看着、指挥着打得安禄山一败涂地。死胖子,我能给你富贵,也能让你生不如死。
杨国忠听后大为恐惧,他一直和太子搞不好关系,如果皇帝跑到前线去了,留下太子主事,太子很有可能找个借口把自己除掉了。当面劝阻一意孤行的玄宗,杨国忠又没有把握,于是他找到自己的妹妹杨贵妃,由杨贵妃又死命地阻拦玄宗。
玄宗倒底是七十岁的人了,确实不方便到战场上去,在冷静下来后难免有些动摇,再加上爱妃的又哭又劝,还是留在了长安。
前期的玄宗在治理朝政上是不错的,战略的大局部也很好,但他究竟有没有指挥作战的才能,我们也不好猜测。他终究不是他的太爷爷李世民,现场指挥作战的话,估计败面更大一些,后来的潼关失守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
玄宗有要御驾亲征的冲动,当前不利的战事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从安禄山起兵之后,玄宗听到的战事结果几乎全是大败,不由不令他心怒。
这时,郭子仪一连串的胜利捷报传遍战场,当然也传到了长安,在其他战场连战连败相比显得弥足珍贵,当月十九日,玄宗也因此加封郭子仪为御史大夫。
郭子仪可以看作是战场胜利的主导者,但对他手下的将官也不能忽视。李光弼、高浚、仆固怀恩、浑释之、公孙琼岩,这些都是在以后的安史之乱中起到大作用的将军,尤其是李光弼和仆固怀恩,后来都成为一方节度使,并相继成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平息安史之乱的功劳甚至与郭子仪不差上下。浑释之后来也曾因功高而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封宁朔郡王。
朔方军虽然出师报捷,但朔方终究不是叛军的主攻方向,他们所逢的也不是安禄山的精锐主力。叛乱是否能够平息,主要还是应看正面战场的战果。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十三章 忠臣率,4。17%(1)
“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刀箭”
当时唐朝国内长治久安,老百姓几代没有经过战争,尤其是官员们认为这种安宁会长期持续下去。但大唐朝多年的安宁被安禄山“咚咚”的战鼓声打破了。
安禄山坐着铁车,率领十五万精兵,号称二十万众,大军浩浩荡荡,战尘千里,鼓角震地,从范阳杀奔东都洛阳。
大唐军民猛然得知范阳兵起,远近惊骇。河北地区都在安禄山的统辖之内,所以叛军经过的州县望风瓦解,郡守与县令有的大开城门迎接敌人,有的弃城逃命,有的被叛军俘虏杀害,没有人敢于抵抗。
就算有人想抵抗一下,可是当兵的盔甲都锈的不能穿,兵器一碰就折“州县发官铠仗,皆穿朽钝折不可用”,只能赤手空拳,枉自送死,不如逃掉吧。
正是由于基本没有抵抗,安禄山的军队才能“夜半行,平明食,日六十里”。日行六十里的速度,长驱直入,至十二月十三日攻占东都洛阳,仅用了三十五天时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