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4/5页)

不让人来朝贡肯定是说不过去,不过唐朝也不是冤大头,后来制订了详细的制度。例如来进贡的不超过多少人,回什么物品等。

我们是不是需要别国的朝贡,那是我们自己的事儿,但小勃律国弃唐转投吐蕃,主动干扰了西北二十余国的进贡,就牵涉到大唐的脸面了。大唐一直自诩为天朝上国,岂能容这等小国肆意妄为,于是玄宗命令起安西精兵攻打小勃律。

就小勃律国和大唐的军事实力来比,只是鸡蛋比石头。但由于山太高路太远,唐朝连发三次兵,均是无功而返。但越是如此,玄宗越咽不下这口气,委派高仙芝征讨小勃律,为防止将领不认真执行命令,还命内侍边令诚作为监军。

天宝六年(747年)三月,天气乍暖还寒。在随烈风飘舞的大旗下,高仙芝在作了短暂的战前动员后,率一万安西精骑直奔小勃律国。

此一去,途万水千山,迈雪域高原,纵横近万里。

此一去,中华儿郎奋勇一战,令敌人丧胆,扬大唐天威。

第二十六章 犯盛唐者,虽远必诛(1)

“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这是边塞诗人岑参为出师西征的封常清写的,但诗句内容更适合高仙芝的这次传奇远征。

从高仙芝出发的龟兹,到小勃律国的都城,直线距离也估计超过三千里,并且这一路可谓山高岭竣、困难重重。李白感叹蜀道难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高仙芝此途,比蜀道不知又难了多少倍。

经过约一个半月的行军后,到达第一道难关:葱岭,也就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

大家公认的世界屋脊是青藏高原,但实际上帕米尔高原的平均高度还略高于青藏高原,只是因为面积相对较小,这第一的名分才让给了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海拔4000—7700米,拥有许多高峰。唐军行军路线主要经过东帕米尔,也是帕米尔高原海拔最高的部分,此处海拔平均超过了5000米,所经过的青岭(慕士塔格山)更是海拔7546米。

这一段路途难度高得超乎想像,一万人的骑兵队,动辄越过超过6000米的高山,这是专业登山运动员的活儿。高仙芝的部队难道没有高原反应?他如何保证的官兵的体力?如何保证万人队的给养?是他们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办法,还是官兵都是超人?

这一些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这队唐军肯定受了许多苦。

好在高仙芝精通地理,是在三月出的兵,到达帕米尔高原时已经是五月,也就是公历的六月或七月。现在当地有一民谣:“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雨淋头,七*正好走,十冬腊月开头。”高仙芝进入帕米尔高原正是在七月。

从上葱岭始,高仙芝走了两个多月,到达了特勒满川。在这里略作修整之后,高仙芝兵分三路继续前进,约定七月十三日在吐蕃连云堡会面。

吐蕃在连云堡的守军与大唐军队相当,大约有一万人,其中一千在堡内,在城南依山建栅又有*千人守在那里。吐蕃如此分兵,或许是因为认为一千人守住天险连云堡足矣。

在人数相当的情况下,虽然高仙芝带领的是安西百战精兵,但经过长途艰难的跋涉,体力消耗过大,而敌人占据有利地势。在正常情况下,高仙芝可以说毫无胜机。

但唐军也有优势,那就是出其不意,吐蕃军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唐军会赶到这里来。

连云堡下是婆勒川,当时“水涨不可渡”,但唐军既然到了这里,绝不会因为水难渡就转头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