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3/5页)
之乱中第一任副元帅,只是他不知道,在他身后,还会有一连串的副元帅。这些副元帅,个个都是军事能力突出的强人,也是当时军中大佬,其中名气最大的是第三任副元帅郭子仪。。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十七章 第一任“副元帅”(2)
虽然封常清在洛阳征了六万人,但远不足以向安禄山开展反攻。玄宗拿出内府中的金钱布帛,在长安大肆招兵。
当时的长安是天下第一大城,人口众多,再加上钱财的吸引,仅十天的时间,竟然征兵达十一万,号“天武军”。 至于军队成员,基本都是“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刀箭”的市井子弟。
高仙芝带走的兵只有五万,并且还包括了部分飞骑、彍骑等长安卫戍部队。新招募的兵都到哪里去了呢?用来守长安,还是只是贪图金钱布帛,领到后就逃跑了?令我们无从猜测。
玄宗还派了一名监军,这位是高仙芝的老熟人:边令诚。或许玄宗认为两人曾一齐出生入死,是对好搭档,也或许认为上一次两人赢得了一场奇迹般的胜利,再派两人同去图个吉利。
玄宗所不知的是,边令诚曾在连云堡扯高仙芝的后腿,高仙芝对边令诚的印象并不好。
高仙芝有个贪财的毛病,每次作战,总是把部分战利品私吞。边令诚看到后自以为拿到高仙芝的短处,曾数次向高仙芝索贿。高仙芝面对边令诚的要求,有些不屑一顾:你算什么人,一点战功也没有,在本大将军也好意思张嘴?面对高仙芝的漠视,边令诚暗恨在心,令两人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后来当高仙芝明白“惹君子不能惹小人”这句至理名言时,已经晚了。
…
大军开至陕郡,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两位曾经的黄金搭档又聚在一起了。不过这一次迎接他们的不是曾经的辉煌胜利,而是节节败退。
高、封两人进行敌我军事对比后,深知自己带得这些民兵,根本不是精锐之敌的对手,陕郡根本不可能守住。如果正面交战,只会被敌人击溃,甚至敌军会进一步直捣长安,大唐天下顷刻可覆。
在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后,仙芝没有犹豫,立即命人打开太原仓,把仓内所有的东西全部赐给士卒,把可用不能拿的东西全部焚烧,然后不战而退,引兵直奔潼关。
高仙芝把东西分给士兵的做法不错,但他也高估了这群临时招募的民兵的素质。个个大包小包的像搬家一样,怎么打仗?安禄山军追过来后,狼狈而逃,边逃边把背着的东西往下扔,一时间“甲仗资粮委于道,弥数百里”。
一向作战勇猛的高仙芝这一次当了回缩头乌龟,没有回头迎战,只是无抵抗地败退。他的目的非常明确,不惜一切代价抢先进入潼关。既然战力不足,那就死守险关,拖住敌人。扼住叛军去长安道路的咽喉,让安禄山在此地前进不能、后退不得。
叛军以前的胜利不过是一鼓作气,他们的实力仍是远不及大唐。一旦叛军在潼关前久久不能前行,内部必然军心涣散,等各地援军到达后,可一战败之。所以,眼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踞守潼关。
洛阳处于平原,四面开阔,所以不易守。而潼关素有天险之称,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是典型的易守难攻之地。
一切未出高仙芝的预料,等唐军退到了潼关,整饬防守器械。虽然叛军随后赶到,但仍然被挡在潼关外,无法前进,只能退却。
或许是叛军慑于高仙芝的大名,安禄山部将崔乾佑并没有大举攻城,而是退居陕郡。这也是一路势如破竹的叛军第一次退却。
高仙芝稳坐潼关,叛军无力再进,天下稍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