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4/5页)
万分。
郭子仪从朔方军中分出一万兵马给了李光弼,两人在分别前,还“执手相看泪眼”,相互勉励了一番。
国为郭子仪的不计前嫌,从大局出发举贤不避仇,用真心化解了两人的矛盾。从这件事儿上,可以看出郭子仪舍小仇、顾大家的人品。
这段故事也多次被后人引用,以郭子仪和李光弼对待矛盾的反差,说明郭子仪宽宏大量、一心为公的优秀品质。
不过如果细致分析这件事,总感觉不是特别真实。
先说两人的矛盾。从郭子仪和李光弼的性格来看,虽然郭子仪宽厚、仁慈带兵,但李光弼为人狠辣、统军以严格著称。两人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统兵理念,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两人存在矛盾是正常的,但不会达到同桌吃饭时还得相互瞪两眼的地步。
郭子仪连一直仇视自己的鱼朝恩都能以德报怨,何况是战友李光弼。既使李光弼有这种举动,郭子仪作为忠厚长者,也必不会把矛盾做得如此露骨。
当时玄宗下制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郭子仪再有胆子也不敢顶风而上,置李光弼与死地。至于杀其妻、子,那更不可能了,郭子仪的人品还低劣不到那种程度。
最大的可能,就是杜牧道听途说就信以为真了。杜牧出生于803年,当时郭、李二人已经去逝多年了。由于郭子仪在威望远胜于李光弼,所以可能有人为抬高心中的偶像,编排了这么一个故事。但李光弼是得到郭子仪的推荐才当成河东节度使,应该不假。
(老鱼觉得,虽然我想写点想歌颂郭子仪的文字,但一切应以事实为准则,而不能为提高主人公的地位就贬低他人,所以这件事还是讲清楚为好。)
李光弼带着一万朔方军和三千太原弩手,出井陉,直奔河北常山。
……
常山在三国时,曾出了一位令无数少男当女视为偶像的智勇双全的将军:白马银枪赵子龙。但我们熟知的赵云事迹主要由三国演义进行文学夸张后的,不能太过当真。
安史之乱时的常山,是绝对的战略要地,它是安禄山从洛阳到范阳的主要交通要道。在这里,有一位当为人铭记的气节英雄:颜杲卿。
第三十章 烈士(1)
安禄山造反之后,河北几乎尽陷,玄宗无奈之下说:“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实在是冤枉了河北的大小官员们。
当时的河北属于河东节度,省长兼军区司令反了,你还能指望着县市里的公安、交警抵挡住正规部队?就算是太守、县令想抗一抗,当兵的也不干啊。即使有个别人拚死顽抗,也不过是螳臂当车,或被捉或被杀,根本无法阻挡叛军前进的脚步。
颜真卿在平原之所以能竖起义旗,一是颜真卿平素早有准备,再者平原并不在安禄山的行军路上。
河北诸郡太守,大多迫于安禄山之威,投降了事。也有些聪明的忠义之人,见敌力不能敌,先假意投降,待日后有机会再发难,颜杲卿就是这么做的。
颜杲卿是颜真卿的堂兄,当时任常山郡守。常山正处在安禄山进攻洛阳的正途中,当叛军来到的时候,颜杲卿知道凭自己手下的力量,根本不可能造成有效抵抗,于是假意投降。
见到安禄山,颜杲卿先是投其所好地上书历数了杨国忠的一些罪状。然后又说安禄山是“才不世出,天实纵之,所向觯平,无思不服。”给安禄山带了几顶高帽子。
这一路上,开城投降的多了,但像颜杲卿这么忠心的还真不多见。安禄山大悦,不仅留住了颜杲卿的常山太守职位,还赏赐紫袍、金鱼袋(在唐朝,三品以上的人才能穿紫袍、佩金鱼袋)。颜杲卿说得虽然好听,心中说不定已经把安禄山骂了多少遍。
不过安禄山也很狡猾,不会因为颜杲卿拍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