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2/5页)

是“中院”(相当于9…10环),“次院”(相当于5…8环),“外院”(相当于1…4环)。

把五个靶子并立在城墙垛口上,悬高30尺(呵,足有9米高,可见当时长安城的城墙高度)。

众位考生要坐着射箭(“列坐引射”),不知是什么道理,难道打仗时还坐着射不成?

对弓也有讲究,要用一石力(大约120斤),也只有这么承受这么大的力,才能射105步那么远。宋代的岳飞曾能拉开四石的弓,为南宋第一。

考生射中院者为上,射中次院者为次上,射中外院者为次。

骑射又称马射,是考试武生控马奔驰中的箭术水平,这个难度相对挺高的。靶子也称为鹿子,长五寸高三寸,共有两个安放在矮墙上。马射用弓需要力量为“七斗”,大约为现在的78斤,比射长垛的弓需要的力量轻了许多。

马射时,射出去的箭全中为上,中了一部分为次上,一直不中为次。(一共有射多少箭,我一直没有查到相关确凿资料,但想来并不会太多,否则也不会有人倒霉到一箭也射不中。)

第三项是马枪,在刚才马射用的土墙上,放四个木偶(其实就是一段略加工的木头桩),木偶头上顶着四片三寸五分厚的木板。

考生纵马持枪,所持枪长一丈八尺,径一寸五分,重八斤。在古代的冷兵器战场上,骑兵特别注重第一波的冲锋,“呼”的一下冲上去,生死立判。在这种情况下,对兵器的长度是越长越好,甚至在西方出现了专门的长枪兵。

一丈八尺,也就是5米4,对于持枪者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很变态的长度。这种枪,也就是冲锋的时候用一下,平时根本舞动不起来。

小时听袁阔成大师的《三国演义》,对张飞能用足有三人高的长丈八的蛇矛非常佩服,后来才知道,连个小骑兵也用得也是这玩意,让张三爷的形像在我心中向下跌了好几个跟头。

考生们当然还比不了张翼德,他们在快迅奔跑的马上,能持枪一连刺下三块木板就为上,刺下两块木板者为次上,刺下一块和没刺到的一个待遇,都判定为次。

第四项是步射,就是在远处摆上草人进行射击。按规定射中者为次上,虽然射中但方法不正确,或者方法正确但没射中都为次。看来这一项不是特别重要,本领再高,连个上也混不到。

第五项是身材、相貌,也是郭子仪的强项,长相俊美,约两米的身高,在材貌方面可以打满分。

第六项是言语,对于这方面,郭子仪应该也没有问题,看他后来的《上尊号表》、《上章敬皇后懿表》、《请车驾还京奏》等文字,都是旁征博引、文采斐然,可以看出郭子仪饱读诗书,绝非一味习武之人。

第七项是举重,要把长一丈七尺、直径三寸半的大门闩,连续举起十次。就是看谁的力气大,估计这一点郭子仪也肯定有优势,两米身高的人力气肯定比一般人要大的多。

考生如果有五项得到“上”,就是及第了。

在武后最初制定的科目上,还有负重这一项,就是背上五斛米,也就是将近600斤,能走上20步这算过关了。

我估计制订这规矩的家伙以前当过抗大包的,要不然这武举科目这么贴近生活呢。可能是后来感觉这负重这一项,看起来不是挑武举更像是装卸工,于是后来取消了。

不管考的是什么项目,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武举太过重视于力气、弓、马,对战术素养没有什么要求,所选出的人只能是武夫,这也是遭文人诟病的最主要原因。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观尽长安花”写尽了唐代文人中举后的张狂与得意。

对待武人中举,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连一向正统的史书记录人员,也对武举制不屑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