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2/4页)

用兵,现在刚举兵反叛,怎么能够不设防呢!这一定是故意示弱来引诱我们,如果出兵攻打,正中了他的计谋。再说叛军远来,利在速战速决,我们据险扼守,利在长期坚持。何况叛军残暴,失去人心,兵势正在变为不利,将会有内乱,到那时再乘机进攻,就可不战而获胜。我们最主要是要取胜,何必要立刻出兵呢!现在各地所征的兵大多都还没有到达,请暂且等待一段时间。”

郭子仪听说京城内商议兵出潼关的事后,立即找李光弼商议“哥舒翰现在年老还有病,叛军深知潼关守军是乌合之众,现在安禄山率精锐南驰宛﹑洛,其余叛军尽归史思明。我等应趁机直捣叛军其巢,大势可定。若潼关出师,有战必败。潼关一旦不守,京室有变,天下必定大乱,叛军何可平之?”两人达成一致意见后,向皇帝“陈利害以闻,且请固关无出。”

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当然就是杨国忠。杨国忠总是害怕哥舒翰谋害自己,向皇帝进言,说现在叛军没有准备,正是出击的好时机,哥舒翰胆小慎微,不敢出战,恐怕会失去这次大好机会啊。

玄宗认为国忠说得有道理,当然他也是这么认为的。就一再派人催促哥舒翰出兵,甚至这一拨人和下一拨“项背相望”,可见玄宗心中的急切。

或许是他对哥舒翰也起了疑心,或许是他太渴望一场胜利,但事情的结果不仅没达到目的,而且是如此的不堪,甚至毁了唐玄宗的一世英名。 。 想看书来

第三十七章 潼关失守(2)

哥舒翰接到一遍遍的催战书,万不得已只能出兵。

不过他也知道此次出兵,定是九死一生,临行前不禁痛哭失声。哥舒翰深知双方兵力差距,不想出兵,但形势所逼,徒奈何?

封常清、高仙芝两人因不出兵而身死,有此前车之鉴,守一定是死,出战反而有一线生机。

老鱼不禁想起了王忠嗣就是因为抵抗玄宗的命令,拒不攻打吐蕃石堡城,而最终遭贬。是继任者哥舒翰听从玄宗的强攻要求,打下石堡城。

现在是高仙芝拒不出兵主动攻叛军,而最终身死。继承者哥舒翰听从了玄宗的命令,出了潼关。哥舒翰还能像石堡城一战那样取得一场险胜吗?

这难度太大了,以前是哥舒翰用十万精兵去攻打几百人的险关,现在是一群乌合之众出险关主动去打精锐之敌。

六月初七,哥舒翰所率的唐军与崔乾佑的叛军相遇于灵宝西原。现在唐军为攻,叛军主守,崔乾佑的军队占据着险要之地,南靠大山,北据黄河天险,有狭道七十里。第二天,崔乾先把精兵埋伏在险要的地方,然后示敌以弱。哥舒翰与田良丘乘船在黄河中观察军情,看见崔乾兵少,就命令大军前进。

哥舒翰乘船在黄河中观察军情中观察敌情,说明他比较小心。现在看见敌人兵少,当然也有疑心,但不能因为有疑心就不打仗了吧。于是把大军分成三部分,王思礼等率领精兵五万在前,庞忠等率领其余的十万在后,哥舒翰率丘三万登上黄河北岸的高丘观察指挥,并鸣鼓助战。

面对十八万唐军,崔乾佑把精兵藏在后面,明面上出兵不到一万,并且三五成群,稀稀拉拉、队伍有疏有密、士兵有前有后,如同游兵散勇一样。

官军看见后都大笑叛军不会用兵(真是可笑),兴冲冲地杀上前去。

两军交战,叛军一战就逃,唐军自以为必胜,不禁得意洋洋。不过,随后叛军伏兵四起,滚木石块轰轰而下,刚才还在得意大笑的唐军现在只有哭的份了。

哥舒翰见地势狭窄,决战不开,命令马拉毡车为前队,去冲击叛军,不过这种做法反而起了反作用。两军混战之时,东风骤起,崔乾佑也学习周公瑾借东风火烧赤壁,把数十辆草车塞于毡车之前,放火焚烧。顿时大火熊熊,烟雾蔽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