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部分 (第3/4页)
泛,消息灵通,因此一些同行酒瓯喜欢和刘老六交易。而且刘老六的手中往往是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古董,尽管这些古董大家都看着像是生坑的东西,但是管他呢,只要是能够赚钱的话,生坑的东西有什么大不了的。;
而文物局的人对这个事情也是略有耳闻的,但是没有抓到什么把柄。捉贼捉赃,捉jian捉双,反正这事情没有真正的抓到刘老六他们也不好说什么。
有一次,唐宋文章古董铺子里面弄到了一套明朝的善本全唐诗,是南京礼部刊印的一个版本。
说来,在明朝算是有两个宫廷的,一个当然是正经的北京城了,但是在南京还有一个,毕竟那是明朝的源地不是,朱元璋定都南京那是谁都不能够改变的事实,因此,南京也是有六部的,更是有六部尚书。
当然了,这些六部尚书什么的多少也就是一个摆设了。但是这些人也是要找个事情来做啊,于是礼部这帮人就弄出来了一个刊印计划,印什么呢,当然是儒家的东西,什么四书五经都刊印,后来印过了,想着弄一套全唐诗。
说实在的当时明朝没有什么文字狱,至少在刊印全唐诗的时候是没有的。因此,有点艺术成就的唐朝诗歌都是被弄到全唐诗里面去了。明朝南京礼部版的全唐诗是根据宋朝版本刊印的,当然也是有增删的。
如果是事情按照这个轨迹展下去的话,那也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什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唐诗三百什么的都是儒家必须要学的东西。虽然唐诗三百不是前面几本启蒙的那么重要。
但是一个读书人你要是连唐诗三百都不会背你还好意思说自己人吗?因此,印制全唐诗也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问题就是正好出在了礼部的一个官员的身上了。
这个礼部侍郎姓孙名德字文清,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是他还有另外的一个身份,他是方孝孺的学生。当然这身份知道的人不是很多。方孝孺案子在明朝永乐一朝,甚至是以后的日子都是一个禁忌的话题。
一般牵扯到方孝孺案子的一准是没有什么好事情,能够痛快的被杀头那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因为永乐大帝对方孝孺用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种刑罚,诛杀十族,比九族更多一族,方孝孺的学生朋友也算是这一族里面的了。这孙德拜师的时候其实是比较隐蔽的,知道的人也就是那么几个。
因此,方孝孺案子也是没有牵扯到孙德。但是这孙德是有一个对手的,恰好这个对手查到了孙德是方孝孺的弟子,算是方孝孺案子的漏网之鱼了。两个人竞争侍郎,结果孙德胜利了,成了礼部侍郎了。这个同事就有点不爽了。于是就把这个事情告了。
永乐大帝最不爽的一个文人就是方孝孺,牵扯到这个案子的就是杀头,绝对是没有任何的商量的余地的。孙德也就是这样子的掉脑袋了。
而这个家伙主持刊印的正是全唐诗,当时这套全唐诗据说刊印了三千套,但是因为牵扯到了孙德和方孝孺的事情,因此,这套全唐诗就被收回销毁了。谁也是不会傻乎乎的牵扯到方孝孺的案子上。
但是其实这套书到最后也没有全部的销毁,也是留下来了百十套的。反正后流传下来的也就不多了。算是一套比较珍贵的善本了。
王海东听到这里想了想说:“方孝孺的传记我是看过的,在所有关于方孝孺的记载上都没有这个孙德的名字啊,这家伙是不是方孝孺的弟子啊。要是的话,怎么样一点都没有记载啊。对这个事情我表示怀疑。”
王海东不说是自己学富五车什么的,但是,在这样子的时候他对自己看到过的知识还是比较的熟悉的。
刘老六很是肯定地说:“正史上是没有什么样子的记载,而且神识是没有孙德这个人的名字,那是因为永乐大帝朱棣这家伙故意这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