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部分 (第4/4页)
人早就听说司马懿乃是天下少有的俊杰;早句想要和他来一番长谈;但是一向事物繁忙;也就一直拖着。只是没有想到司马懿竟然会如此恶疾;实在是令人扼腕;当然要过来探望一番。
司马朗不置可否道:司空大人不是实行科举制度吗?按理说天下贤才应该尽为所用;想我地这般连考试都不敢参加的人又算得了什么呢?司空大人莫要误信人言;我兄弟二人自己事自己知;并非是向司空大人这样的伯乐可以相的中的千里马。实在不足司空大人一顾。太史慈和诸葛亮对望一眼,听出了对方的讽刺之意,看来对方对青州的制度和政策非议不小啊,又或者说在青州改制的过程中。司马氏受到的损失很大。司马朗现在才有此怨言,更不准备让太史慈进去去见司马懿。太史慈闻言悠悠然道:“阁下此言差矣,天地下万事万物都没有尽善尽美地,科举制度也不符哦是能够更加公平的选拔人才。但是却不可能吧天下英才一网打尽,很多像司马兄弟这样的高人都是不屑于这种考试的,故此,若是只迷信于科举考试制度,那么对像司马兄弟这样的贤才岂非很不公平?上天公平,所谓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今天我太史慈才站在这里,这么说司马朗兄是否满意?”司马朗微微一愣,实在没有想到太史慈在被自己讽刺过后居然有这样一番言之成理的说词。当下点头道:“司空大人说得有道理,但是现在贱弟司马懿已经得了风痹病,根本不能风人,司空大人见之无益。”
太史慈为之气结,没有想到这个司马朗这般难缠,现在明明是司马懿不想被自己所用,可是现在却反咬一口,弄了个自己孤陋寡闻,不知道天下大才乃是他司马懿,现在想要重用司马懿已经为时晚矣地模样。要知道在来之前太史慈已经对司马懿生病的事情作了详细的调查,这个司马懿早不生病晚不生病,偏偏要在太史慈评定长安之乱领兵出京之后才生病,这分明就是看穿了时局,知道自己此去必胜曹操。
司马懿处于家族利益的考虑和自身地遭遇,当然不想在太史慈手底下做事,现在见到太史慈已经把曹操算计了,知道天下大事已经如此,当然便装起病来,为的就是让太史慈即便知道了自己的姓名也彻底死心。司马懿这么做当然是出于对太史慈为人的了解,因为太史慈根本不是一个强人所难的人,而且踏司马懿虽然声名鹊起,但是却并非当今名士。现在太史慈人才济济,手下能人甚多,按照常理来说,对于一个从来没有过优异表现的司马懿应该不会太放在心上。
但是司马懿万万想不到太史慈对他这个素未谋面的人实在过于了解了,他自认为太史慈会放过他,却没有想到他越是这样,太史慈越是生出杀掉他的决心。的确,现在司马懿不会当官,司马氏并不得势,但并不等于司马氏永远都会这样,日后一旦司马氏准备从政的话,他们对于太史慈苦心经营出来的新王朝的威胁依然存在。
太史慈这后来人当然明白。改革这种东西虽然可以改掉很多地弊端,但是在这个君权至上的时代,有的时候上位者的一个小小的决定就可以改变很多的事情。而且人的思维意识是带有惯性的。眼前的司马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在在自己地控制范围呢,世家大族已经越来越没有影响力,很多的世家大族子弟都从自己的家族中走出来自谋生路。按照太史慈的预想,那就是用小型家庭来代替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大家族统治。这样,随着不分门第的通婚和自由松散的家庭结构,将会令中国在几代之后逐渐淡化家族势力,不但消灭已有的世家大族。更消灭随着经济发展将会新兴起来了世家大族。从目前看,效果还是很理想的。但是也有像司马氏这种顽固不化的世家大族在,他们仍然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