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2/4页)

掳到了咸阳,让她们专供自己享受。可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一个皇帝怎么能忙活过来呢?但是,秦始皇还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来避免后宫之人与他人亲热。

秦始皇生性多疑,生怕后宫的这些佳丽给他戴“绿帽子”(因为当时并没有什么严格的制度来约束皇亲国戚、勋臣猛将进入后宫之中)。于是他便想了个毒招儿:把那么多在深宫内院应酬御妾、贵妃的男儿们全都骟了(其实这就出现了太监)。另外,七十二妃的行宫及三宫六院,个个床头挂账本,秦始皇每到一个妃子的住处留宿交欢后,皇娘、御妾或是贵妃都要捧出账本跪求皇上在本子上挥笔记下某年某月某夜皇上在此宫留宿。

在接下来的日子中,这些皇娘、御妾、贵妃如果生了孩子就得拿账本去核对,如果主管官员发现自己推算时间和生孩子的日期不相应,就会向在旁边监察的秦始皇说一下,这时候秦始皇就会大骂一句:“混账!”然后就命御林军武士们将女人加上孩子立即斩首。当然,日期对照无误的妃子不但不会受到惩罚,反而会受到很高的奖赏。大家想想,那些黄花闺女被选入深宫,儿女之情难免,宫中宦官虽无交欢之能,可是那些皇亲国戚入宫自由,不免有越轨的行为。据说,因这种“混账”被杀的女人和孩子还不少呢!

从那以后,人们一旦发生口角就会破口大骂:“我决不会饶恕你这个混账东西!”以用来表示对对方的十分不满。

“小巫见大巫”有什么来历

“小巫见大巫”的原意是小巫见到大巫,法术无可施展,后来比喻相比之下,一个远远比不上另一个。这个词的来源与一则故事相关。

在裴松之《三国志注》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三国时,有两个同乡好友,一个名叫陈琳,在魏国做官;一个叫张纮,是东吴孙权的谋士。两人都很有才华,虽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经常有书信来往,探讨作品。

有一次,张纮作了一篇赋。千里之外的陈琳见到了这篇赋后,赞赏不已。在一次请客宴宾时,特地拿出文章让在座的宾客传阅,欣赏,嘴里还不断地夸耀说:“这篇文章写得多么脱俗清新呀!你们知道吗,这是我的同乡张纮写的呀……”过了不久,张纮也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不由得击掌叫好,并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陈琳。信上对陈琳文辞清新、见解独到的文章大加赞赏,并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陈琳见信后感慨极了。他在复信时谦虚地说:“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闭塞,与天下的文人学士交往很少,没见过大世面。只是这里能写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这儿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过分的称赞,并不是我的才学真有那么好。和你们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见大巫,没法施展巫术了。”

名词杂谈(12)

发生争执为何又叫做“抬杠”?

北方人把两人就某事争辩叫做“抬杠”。直到今天,这个词在农村用得还是很普遍。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抬杠”一词起源于民间的一种风俗。汉族人民总是在正月十五闹元宵,但有些地方却通过举行一种叫“抬杠会”的花会来表示对元宵节的庆祝。“抬杠会”的具体流程是这样的:很多人抬着一根木杆,大木杆的一头安一把椅子,椅上坐着一个穿红袍、戴纱帽的丑角官。这位丑官的职责就是随机应变回答逛花会的人的问题。即便观众提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丑官也要能应答自如。提问的和回答的有时还会互相争论、批驳,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时间一长,人们就把这种互相争辩的对话形式,叫成“抬杠”了。

与这个词有关的故事其实不只上面的一个。另外一个也很有意思:古时候,有个人开了个“抬杠铺”。老板凭着自己的一口利牙,与人“抬杠”赌输赢,还真赚了不少钱。最后,他竟然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