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3/5页)

或行贿赂办事的做法,叫做“走后门”。其实,走前门和走后门本没有正当与不正当的分别,这里涉及的是一个引申义的问题。

那么,“走后门”这词是怎么来的呢?

北宋的宋哲宗死后,宋徽宗继位。在宋徽宗继位的过程中,蔡京出了很大力气。所以,徽宗一上台便十分宠信蔡京,并任命他为相。蔡京办事尚可,但是为人太苛刻,眼底下不能容人。比如说与自己政见不和的人,蔡京便想方设法打压。蔡京当政一段时间之后便引起朝野上下诸多不满。满朝文武更是牢骚满腹,民间也有关于蔡京的一些丑闻,但是蔡京靠得是皇帝这棵大树,旁人是撼动不得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名词杂谈(21)

告不倒归告不倒,人们还是通过各种渠道表现蔡京这个人的卖官鬻爵、收受贿赂种种劣行。有一天,宋徽宗大宴群臣,一个在京城很有名的戏班便在宴会中上演了一出讽刺喜剧。其剧情大致情况是这样的:一个大官坐在堂上审理各种案件。这时候来了一个和尚,他想离京出游。本来这事没有什么不好办的,盖个官印就行了。但是当大官见他的戒牒是元祐年间印发的,就当场不允许其出城。(原来,蔡京在元祐年间很受当时政敌的敌视,所以他对元祐年间的东西总是特别反感)。恰好这个时候来了报告事情的属官:“今天国库发下俸钱一千贯,都是元祐期间铸造的铜钱,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这个大官立即吩咐属下:“那就从后门搬进来吧!”

从此,“走后门”就成了戏谑之语,意思是私底下徇私舞弊,通融办理。

“敲竹杠”的俗语是怎么回事?

“敲竹杠”就是凭着恶势力,或利用他人弱点,或以某种借口,勒索讹诈人家钱财的俗语。关于“敲竹杠”的由来,有一种说法。

清朝末年,南方沿海一带贩卖烟土使得很多人发了大财。清政府便对此类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整顿,情况有了好转,这就使得贩卖之人另辟他径寻求发财路。但是有一些人还是不死心,冒着被抓进监狱的危险继续从事着贩卖烟土的生意,因为这个生意利润实在是太大了。

清朝的关卡的检查变得很是严厉,但是并没有挡住一位狡猾的云南贩卖客商。他经常以卖土布、山药为名,夹运烟土,往返于内地与沿海之间。但是有趣的是他从来没有被关卡查获过。为什么清朝海关的关卡查不出赃物呢?这当然得归功于这位云南商人藏禁品的方法独特。他在毛竹刚生长时,剖开嫩竹,把准备好的烟土藏进去,等到毛竹长大后,便将毛竹做成竹杠、船篙等类似的东西。此种办法真是精明,竟然一点儿也没有露出痕迹。

但是事情总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有一次,关卡检察官正准备让这艘夹带烟土的船只放行,一个在关卡办事的绍兴师爷突然吸着长管旱烟走到船上,无意之中,他拿着烟袋锅子朝搁在船舱里的竹杠“口邦、口邦、口邦”地敲了几下,精明的云南客商听到声音,以为绍兴师爷看出了他的秘密,于是马上对师爷进行行贿。那位绍兴师爷其实并没有发现什么,但是他见钱眼开,也就没有进一步追问。不过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后来,这位云南客商藏货的秘密被另外一个眼红的同伴告发了,才使得这件事情为世人所知。

“敲竹杠”一词便在民间流传开来。其意义也在人们的“活用”之中得到引申。

“眼中钉”

人们常用“眼中钉”来形容极为仇视的人。提起这个词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相传在北宋真宗年间,当朝宰相是奸佞小人丁谓,此人不学无术,只知玩弄权术,贪赃枉法,整日与太监狼狈为奸,把持朝政。他的行为引起了当朝老宰相寇准的注意,但是寇准并没有抓住丁谓的把柄,只好在暗中一直调查他。丁谓自己也知道寇准为官公正、刚正不阿,也怕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