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2/5页)

个被填塞的洞,他挑了最中间的挖。填洞要上上下下运土,中间的肯定是最不好 运的,也该是填塞得最薄弱的。几个年轻的衙役挖了一个多时辰,就把堵上的土都挖干净了。丛顺带着人顺着通道走到头儿,看到的是被挖空的矿田。

唐天远听了汇报,就要给朝廷写信。

周正道焦急万分,这么短的时间他还没想出好办法,只好又抬出知府,“大人,此事非同小可,是否该先上报知府大人?”

唐天远安慰他,“没关系,这种事情对户部来说是非同小可,对本官只是小事一桩。”金矿都是归户部管的,跟他这种地方官的关系真不大。

“可府台大人……”

“府台大人公务繁忙,这种鸡毛蒜皮的事儿都要请教他,我还有何脸面做这一县之长?”唐天远一边说一边写,很快把一封信写好,装信封,又开始找火漆加封。

周正道无奈之下,只好说道,“大人,实不相瞒,关于此事,卑职也听过一些传闻。”

唐天远停下来,诧异地看他,“你听过什么传闻?你知道盗采黄金的是谁?甚好甚好,直接告诉朝廷,肯定重重有赏。”

“大人,我听说的也很有限,只知道……前任县令正是因为此事送命的。”

呵呵,威胁。唐天远拧眉不悦,“什么意思?”

周正道叹气摇头,“再多的我也不清楚,这件事情似乎水深得很,连知府大人都讳莫如深,所以我才劝大人慎重行事。大人年少有为,卑职虚长大人些年岁,官场上有些忌讳也看惯了,自该提醒大人,不使大人涉险。”

唐天远犹豫了一会儿,把信放下,让周正道先出去了。

周正道出去之后长松了一口气。

唐天远在屋里也长出了一口气。根据周正道的反应,他完全可以看出,周正道知道金矿的事情,且不希望别人知道。周正道是宗应林的爪牙,周正道知道,就意味着宗应林也知道。

也就是说,宗应林知道盗采黄金的事情,却不希望此事扩散,那么此人必然和盗采之事大有联系。

池州知府、孙员外、齐员外,再加一个前任县令,他们都与盗采黄金有联系。几人很可能是主犯和帮凶的关系。

唐天远现在倒是不急了。他把事情推到这个地步,接下来该着急的肯定是宗应林之流。唐天远觉得,他们要么选择干掉他,要么选择拉拢他。而他们是干不掉他的,所以,只能拉拢。

嗯,坐等被拉拢。

活在自己伪造的身份里,比真正的身份都真实可信,这就是精分的境界。唐天远忍不住有些佩服自己。

☆、第41章

唐天远暂时把举报盗采黄金的问题搁下;他开始忙另外一件事情了。

铜陵县的秋粮差不多收下来了,县令大人要着手筹备本县今年的秋粮征收事宜。粮食征收比较灵活;有粮交粮;不想交粮的可以用银钱抵。本县往年征粮都留有记录;谁家有良田多少中田多少;哪个乡交多少多少……唐天远完全可以按照以前的标准走,这样可以省不少事。

但 是吧,考虑到前县令人品不那么可靠,唐天远觉得那死鬼县令征粮时多半会存有瞒报克扣的行为,大户人家给点好处就可以逃赋税;到头来这些担子还要摊在普通老 百姓头上。因此本县县太爷这次没急着征粮,先让底下的乡里把本地各家各户的田产再统计上报一遍;有胆敢隐瞒少报的;罚没田产,里长连坐。统计完之后,他会 派人下乡去抽查。

平头老百姓对此举乐见其成,田产大户则表示很不满意,孙、齐两家首当其冲。两家人都找了周正道疏通,想打听一下县太爷这是几个意思,胆子也太大了,是不是不想混了。

对于县太爷,周正道觉得那小神仙不给户部写举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