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3/5页)

李欣也就不多言,点头应承下来。

夫妻两个紧赶慢赶地回到荷花村,关文自去和关家爷们儿们说去做短工的事儿,李欣忙着收拾二人的换洗衣裳,又叫来阿秀和阿妹嘱咐了一番家里边的事儿。

枕头棉絮的天气好就拿出来晒晒,灶间的卫生得注意一些,隔个三两天的就拾掇一番,教她们做的绣活别给落下,没事儿就拿出来练练。李欣这回在集市上也看到了有农家妇人闺女的兜售自己个儿绣的帕子。

阿秀自然满口答应,直叫着让李欣放心。

“我和你大哥都去镇上了,家里边的家务活就多麻烦你一段时间,等这阵子过了,就好帮你四哥把媳妇儿娶回来,到时候又该忙你的婚事了。”

不妨李欣打趣,阿秀涨红了脸羞道:“大嫂你真坏,我不理你了!”

说着拉了阿妹去灶间给关文两口子做点儿吃食。

李欣望着俩姑娘的背影笑笑,麻利地收拾好了两包包袱,一时半会也不好处理那幅字画,就摊开来挂在了墙壁上,想着等回来后再处理。

出了夫妻俩的卧房,正看见关文和他爹说叨,关明乐呵呵的,见李欣出来也露了笑脸,“老大家的,去贵人府上做活可要伶俐着些,可不能给我们老关家丢人。”

李欣自然是笑着应了。

草草吃了点儿东西,夫妻俩就背着包袱往镇上赶,关明尤自在背后嘱咐道:“阿文呐,去镇上待那么些天,得了空还是去看看你姑去,知道不?”

老关头在一边直点头,“要去,一定要去。”

“知道了爹,爷爷。那我们先走了,交租子的事儿让二弟和四弟注意着点儿,不要让人多刮了咱们的粮食去。”

“晓得晓得。”关明摆手,“快去,不要让贵人等。”

对关明一口一个“贵人”地称呼崔府中人,李欣有些哭笑不得,但也知道在土地里刨食的公爹这辈子也没见过多少位高权重的人物,顶多就是个村长里长的,还有县镇上派下来收公粮租的小衙役,倒也见怪不怪了。又和阿秀叮嘱了两句,尤其让她注意不要惯阿妹胆小的德性,多带她去和人说说话,定要把她那胆怯的性子扭过来。阿秀也满口应承下来。

家里事都交代清楚了,夫妻两个就直奔县镇上去了。

第四十八章 短工生涯

崔员外为人和善,广布善施在整个辉县都是有名的,家里也是家大业大,单名下就有几百亩的田地。可能真的是平时行善积德,福气累积的缘故,这些年一家子都是顺风顺水的。如今崔家少爷在京师那边得了个五品官的青眼引荐给了上头,看着就要踏入仕途为国效力了。

士农工商的地位从高到低那么摆着,崔员外从前头不过就是占了个“农”字,算是个大的地主。如今儿子要在京师当官了,可就一下子攀到“士”上面去了,地位也水涨船高的,辉县上人谁不对崔家少爷的奇遇津津乐道?

崔员外也深谙群众效应的道理,离开前这段日子更加把“善”这一字发扬光大,给圆光寺添了二十两香油钱,给辉县下边儿几个私塾各拨了十两银子的“教育基金”,还连续三天在宅子外面置了粥铺,美其名曰“回报乡里”,报答父老乡亲这些年的看护之情。

当然,县太爷那儿是绝对不能忘记打点的,除了送点儿银子巴结,崔员外还特意请县太爷到镇上有名的福满楼吃了一顿大餐,直把挺肚肥胖的县太爷吃得哼哧哼哧嘴里直砸吧。

这些八卦都是李欣从厨房上做活计的人口中听到的,特别是说到崔员外请县太爷那一遭,爆料的人尤其显得兴奋。

关文那一拨搬砖运瓦的人每日忙得很,只要泥瓦匠不歇着,他们也就歇不成。一天一百钱的工钱也并不是那么好挣的。相较而言,李欣在厨房的活计却轻松很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