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3/4页)
,曹雪芹五岁,曹兆页一家被拿到北京讯问。曹家自曹玺就居金陵(南京),至此已有四世历65年之久,故金陵无异于曹家故乡。同年,继任江宁织造的隋赫德报告查抄核实的曹家家产:“细查其房屋并家人住房十三处,共计四百八十三间;地八处,共十九顷零六十七亩;家人大小男女共一百十四口;馀则桌椅床杌旧衣零星等件及当票百馀张外,并无别项……又家人供出外有所欠曹兆页银连本带利共计三万二千馀两……”曹家数十年当着织造盐务的美差,家产只有这些,连雍正都感到意外和失望。
从以上的历史可以看出,曹雪芹从一出生开始,其家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如果说过过好日子,也不过是5岁以前,没有赶上“曹家的繁华时代(胡适语)。”那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写的繁华,都是想象吗?回答这个问题红学家们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重新考虑曹雪芹的生卒年问题。曹雪芹的好友敦诚《挽曹雪芹》中说曹雪芹“四十年华付杳冥”。甲戌本脂批说曹雪芹“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一年为1764年,倒推四十年,曹雪芹的生年就为1724年(雍正二年)。这样算来,曹雪芹确实没有赶上曹家的繁华。于是胡适等提出诗中的“四十”不可拘泥地理解,四十多岁也可以说是四十,他主张把曹雪芹的生年定在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让他赶上曹家最后一次接驾。二是周汝昌提出的观点,曹家有一个所谓的“神秘末世复世和二次遭变”。曹家在雍正六年被查抄前夕,其在皇室的几门重要亲戚都倒了霉,曹寅的大女婿、平郡王纳尔苏被革职圈禁;曹寅的妹夫、户部侍郎傅鼐亦被革职解京。然而到了雍正九年,这两门亲戚都被重新启用。到了雍正十三年,乾隆帝正式即位,对曹寅、曹「兆页」的大宗“亏空”进行了“宽免”,同时对曹家的过世祖宗及其配偶进行追封。这些迹象表明,曹家有过一段末世风光。然而,好景不长,到了乾隆三年(1738年),雪芹大约十五岁的时候,曹家的几门亲戚又先后出了问题。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雍正六年,「兆页」卸任,雪芹亦归北京,……然不知何因,是后曹氏似遭巨变,家顿落。”鲁迅先生在此说的“巨变”,即是这第二次变故。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三节 日望西山餐烟霞
第三节 日望西山餐暮霞
以上材料大多出自满清的档案。自此以后,曹家就从满清档案中消失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后的曹雪芹是怎样的呢?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材料很少。从清人有关的文章中检出的有限的一些材料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家道败落之后的曹雪芹最后定居北京西郊一个叫黄叶村的地方,过着穷困潦倒而又孤高狂傲的生活。在他四十岁的时候,一个年幼的儿子夭折,他自己忧伤成疾,不久就去世了。以下是我们可以见到的一些材料。
(1)刊于清道、嘉年间的善因楼《批评新大奇书红楼梦》所附朱批:“相传是书为某公府某人作也。某府为八分公之一,某人登贤书,数年,家藉没,后遂逃禅。因自述其生平之事,以警世人。宝玉,即托其名也。黛玉为其表妹,家苦寒。某资助有年,慕其色,约为夫妇。其翁夫人不善也。又以黛*嬴多疾,性复偏衷,乃改卜宝钗。黛玉郁郁以死,故书犹卷卷焉。”“曹雪芹为楝亭寅之子,世家,通文墨,不得志,遂放浪形骸,杂优伶中,时演剧以为乐,如杨升庵所为者。”这条材料是说曹雪芹像《红楼梦》中的柳湘莲一样,当过戏子。
(2)潘德舆《金壶浪墨》:“或曰:传闻是书(指《红楼梦》)者,少习华「月无」,老而落魄,无衣食,寄食亲友家,每晚挑灯作此书,苦无纸,以日历背写书,未卒而弃之,末十数卷他人续之耳。”
(3)奉宽《兰墅文存与石头记》注:“故老相传,撰《红楼梦》人为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