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3/5页)

之情的存在,若胸中无情,不光是天地,万物皆成无情之物。

学生群中纷纷点头。

曹操不甘示弱,再次站起来:先生,不是有人说“天不老,天无情,天才不死”吗?

郑玄点头,对曹操说:天是不老,但不代表天无情。人会老,但不代表有情。而我宁愿为有情爱而老、而死。我将用我的老和死,跪谢我曾经获得的生命!

场中一片沸腾!曹操也兴奋地鼓掌!

学生们真正听到了圣人的声音,感受到“经神”的情怀。

郑玄也是人,也有温暖的情感和忧伤的爱恋,对生命、对美好事物,唯有用爱对待,才最珍贵!

又有学生问了很多一直困惑的问题,郑玄都一一耐心解答,博得学生阵阵喝彩,掌声如夏日的阵雨,此起彼伏。

郑玄的结束语:我所理解的十三经,包含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学术经典,是我们通过学习完善自身,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诚、至仁、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完美结合,获得对自然规律了然于胸、进可做事为民、退可守身自修的达观人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遇到逆境,要像万物等待春天那样具有耐心,遇到顺境,要像天地那样一日两重变化,一年四季区分,审视自己的作为。

“自我”的觉醒和完善,有顿悟,也有循序渐进的彻误,这个过程有开始,没有停顿,结束在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很多人一生无法完成,但这不妨碍有志探究“规律”的人们的热情。

最后,很感谢伯喈总长,没有让我和各位失之交臂,我从你们那儿得到很多新的见解和知识。

十年的漫长经历,是我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历程。我感激太学,感激教授过我的贤哲们。

从今开始,希望我能和你们,一起行走在参悟“自然之道”上。

郑玄前来太学讲学,如同惊鸿一瞥。他只在洛阳讲学三天,所有活动范围都在太学内,连洛阳的街道和新修缮的皇宫的屋顶,都无暇看到,三天讲完六场讲座后,就悄悄离开洛阳,奔赴遥远的东莱。

东汉末年,皇家大厦风雨飘摇,世事凌乱,郑玄一生颠沛流离,曾经受曹操之邀,为刚刚建立的许都太学院编写教材。

生命的历程不在于别人能给予多少,而在于自己能创造多少,他的学术成为后世千年不朽的儒家典范!

讲座结束后,曹操他们几个走在回家的路上,袁绍还沉浸在郑玄的课中:怪不得他的私学有千人之多,上他的课真是享受。

胡母班盛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经神”的课改变了我对私学的认识。看来私学确实藏龙卧虎。

张邈补充:郑先生有十年官学从教经验。

曹操点头:嗯,有官学的严谨和广博,有私学的灵活和飘逸,可谓双绝。我要能当上郑玄那样的大学者,感觉也不错。

袁绍嗔道:拉倒吧,阿瞒。就你,遛门撬锁偷新娘,别把学生给教坏了!

袁绍说完就跑,曹操追着他嬉笑打闹,一群初长成的青年,奔走在公元173年秋天的洛阳大街上。

历代帝王无数,“经神”郑玄绝无第二。由于历史原因,他和他的经学被淹没在洪流之中,却无法掩盖他和他的学术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珍宝。

毫不夸张地说,能有幸在郑玄的私学里求学,有些方面胜过洛阳太学。自此以后,曹嵩除了偶尔听到曹操说桥玄的事情,再听到更多的就是提到郑玄。

太学刮起一股强烈的“经神”风,且影响深远,经久不息。

曹操他们自发组织了郑玄“粉丝”团体,共同研究郑玄的生平,给郑玄写信、邮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