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部分 (第2/5页)
冒出来的。
总之,加上分藩属国此次来京的举人,参加癸未科会试的考生已经超过了一万二千人,参加人数同样达到了原来的三倍,如此盛事,这是前所未有,如此多的考生,对大明教育部也是一个考验,因为现在考生的食宿可都是归教育部安排的。
好在教育部下属的国子监经过扩建以后面积扩大了足有五倍之多,占地面积足有原来京城的四分之一,要知道原来的京城可是有上百万人口,也就是说,国子监要放开了建,住二十万人都不是问题。
黄道周也早做了安排,本来新国子监就建了将近两万间房舍,他还直接给国子监的监生放了大假,凡是不参加本次会试的,等科举结束再来就学,这样,再多来点考生也住的下。
这下大明的考生总算体会到现在的大明有多强盛了,原本京城的考生或者来过京城的考生还好点,没来过京城的,直接就被硕大的京城给吓到了,三四百万人口的城市在这个时候是什么概念,厉害了,我的大明!
藩属国的考生更是惊的目瞪口呆,别说是京城了,就算是新国子监那面积,在他们那里也算是超大城市了,一个学堂竟然比城市还大,这是什么概念,天朝上国,不愧为天朝上国啊!
会试和殿试的流程就不复述了,崇正朝也举办了不少次科举了,朱慈炅对殿试自然是轻车熟路,不过,这次他却没有遇到一个认识的考生,连听说过的都没有。
所以,他干脆没有插手金榜的排名,完全就按成绩来定名次。
为什么这届考生他一个都没听过呢?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在崇祯朝这已经是最后一届科举了,考完第二年大明就亡了,这些考生根本没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能留名青史也是很正常的。
不过,在崇正朝就不一样了,现在大明正如日高升,光芒必将照耀整个世界,他们将不再默默无闻的逝去,很多人必将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大名!
第十七卷 第七十四章 厉兵秣马备出征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意境深远,同时也说明一个规律,那就是海拔高度越高,温度越低,同样的,从地域差距上来说,纬度越高,温度也越低。
崇正十六年四月,癸未科殿试刚刚结束,京城四处已是春意融融,而西伯利亚却依然是冰天雪地,不过,呼啸的寒风已然不是那样的刀削刺骨,其中还蕴含了那么一点春的气息,冰雪即将融化,一场大战又将开始了。
四月初,京城以西的铁路线突然被定辽军封锁,一辆辆货车从大明机械集团的工厂里开出来,慢慢的向前排去,一辆接着一辆,仿佛在铁路上排队一般,每隔百步左右一辆,足足排了一天,还没见开走。
没人知道货车上拉的是什么,不但铁路线被定辽军封锁了,货车上还有荷枪实弹的明军将士站岗放哨,任何人都不准靠近。
远远看去,这些货车都奇奇怪怪的,每隔一节,就拆掉一个车厢,但上面却不是空的,而是蒙着厚厚的黑布,封的严严实实,让人根本就看不见上面放的什么东西。
两天后,这些奇怪的货车终于陆续出发了,一辆辆的向西开去,每辆列车中间的距离都不到两里路,好像生怕走散了一样,而且没拆掉的车厢上面还有明军将士在放哨,好像生怕人靠近一样。
明军这么神神秘秘的,到底在运送什么东西呢?
知道内情的不用问也知道,这货车上装的是装甲战车,而不知道内情的,那就只有等西伯利亚大战爆发以后才能知道了,为了防止沙俄打探到装甲战车的情况,提前商量对策,朱慈炅可是下了大力气来保密,除了研制装甲战车的大明皇家机械集团和在京城西北训练的明军将士,没有人知道明军已经装备了这种陆战神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