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2/5页)
晏子明白了:楚王想侮辱他。就走到小洞前边,打量了一番,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呀!我国也有个规矩,只有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洞里钻进钻出。”
守门人赶快把晏子的话报告楚王。楚王说:“我本想取笑他,反倒被他取笑了。”不得不命令打开大门,请晏子进城。
晏子进宫拜见楚王,楚王突然问:“齐国没有人了吗?”
晏子说:“我们齐国人多得很!每个人呵一口气,就能变成云;每个人甩下一滴汗,就像是下场雨。我们国都的大道上,人挤得肩膀挨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怎能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笑道:“既然如此,为什么派你这么一个矮小的人来出使呢?”
晏子答道:“我们齐国任命使者有个规矩:访问上等国,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就派下等人去。我最没有出息,就派到这儿来了。”
楚王反被讽刺一顿,却还只能陪着笑。
一会儿,武士们拉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故意问:“那囚犯是哪儿的人?犯了什么罪?”
武士们说:“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
楚王对晏子嘲笑道:“齐国人怎么那样没出息,干这等事?”
晏子站起身,严肃地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橘树长在淮河以南,就能生长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长成了枳树。仅仅枝叶相像,而它们的果实滋味很不相同。这是因为南北的水土不一样。齐国人在齐国能好好地干活,一到了楚国,就当了盗贼,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人民善于偷盗啊?”
楚国的君臣觉得不是晏子的对手,对他反倒尊敬起来了。
晏婴“以其人之道,还自其人自身”妙语连珠、反客为主,从表面上看,就好像晏婴在和楚王吵架,楚王吵不过晏婴,其实不然,晏婴的一言一行都明蕴含着阴阳转换辩证法的大智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孟子智劝齐宣王
孟子智劝齐宣王
战国时的齐宣王一心想称霸于天下。一天,他问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 年):“像我这样的人能不能统一天下?”
孟子觉得眼下人民生活很是困苦,应该批评齐宣王一番。但齐宣王是个爱听奉承话的国君,如果说他不爱护老百姓,准会被他轰出王宫,因此孟子不动声色地说:“在我回答大王的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问大王一件事,行吗?”
“什么事呀?”齐宣王好奇地问。
“我听说,有一回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因为看见好好的一头牛,无罪而被杀,感到不忍,结果没杀那头牛,是有这么一回事吧?”
齐宣王想,这孟老夫子还记得他的这件善事呢,心里当然很高兴,忙回答说:“是呀!是有这么一回事。”
孟子说:“大王,这就是恻隐之心哪!凭你这副善心肠,便可以行王道,统一天下!”
齐宣王更乐了:“对,您接着说下去。”
孟子又说:“问题是您肯不肯干罢了。比如有人说:‘我力能举起千斤东西,但却举不起一根羽毛;眼睛能看得清毫毛,但却看不见满车的柴禾。’您相信这话是真的吗?”
齐宣王不禁哑然失笑:“哈!我怎么能相信这种话呢?”
孟子也笑道:“这就对啦!所以如果有人说,大王您能用好心对待牛,却不能用这种好心去爱护百姓,这也同样叫人不能相信。这就和不肯举一根羽毛和看不见一车柴禾一个样。现在,老百姓所以流离失所不能安居乐业,这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而不是能不能干的问题。所以我说,您能行王道,能统一天下。问题是您不干,不是不能啊!”
孟子以奉承做批评的陪衬,使之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