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部分 (第2/5页)

!定都之事,就得立稳根底。现在一国以广东为枢,陆上扩及岭南、湖广、江南、四川,海上领有扶南、吕宋、渤泥、马六甲,这是我英华十多年凝练下来的根底,怎能就此北移,只顾江南一地之利?”

宋既皱眉道:“也不一定是南京,但迁都江南势在必然……”

刘兴纯很不悦:“你们江南人当然只为江南人着想,我是广东人,自然也要为广东人,为岭南人着想。”

眼见三人又要吵起来,啪嗒一声,李肆的扇子敲在书案上,止住了争论。

“迁都之事是另一篇文章,暂时难有定论,此策不可行。诸卿能在江南大定之中看到乱相,未雨绸缪,朕心甚慰。江南既大局未乱,应对也就无须太过用力,且议治标之策,以抑为先……”

李肆吧啦吧啦念叨了一通套话,会议就此结束。

“黄埔不过是行在,陛下也曾私下言过,复华夏后,国都当还江南,为何不愿颁诏明言?就只因广东人反对?”

圣道十年的最后几天,政事堂的官员,翰林院的翰林们也陆陆续续来了龙门。皇帝既然被江南政务拴住了,内阁和顾问机构都得陪绑,新年全要跟皇帝在江南一起过。江南行营从名义上说就是皇帝巡行江南的治政机构,朝廷也暂时“出差”江南,顺理成章。

内阁首辅汤右曾来了、政事堂参政薛雪、陈万策更不会少,甚至黄埔学院的唐孙镐也来了。见到老朋友,李方膺一肚子抱怨。

“反对的不止是广东人啊,而且反对之声也很有道理。现在战事刚熄,舆论未起,你看着吧,越年之后,定都之争,一国怕要吵翻了天,雷震子也来了,就是要为这场舌战预作准备的。”

唐孙镐也面带忧色,但看问题要更广一些:“陛下当然不愿主动引火,而是要看清各方利由,再作定夺。此事关系英华百年国运,比江南本地之事更重,怎能舍本逐末呢?”

除夕夜话,皇帝龙门赐宴,慰劳朝廷官员和民间要人,宴后皇帝休息了,官员们却还要加班加点。

“陛下既言以抑为先,抚平乱相,我等就此展开文章,议定细策。”

汤右曾主持了“江南安定工作会议”,一番套话后,露出了本来面目。

“你们啊,还有陛下,都是富贵病!”

前任首辅李朱绶因强力推动财税分制,被国人称呼为“李大斧”,而接任他的汤右曾,因手腕宽柔滑腻,被称为“汤豆腐”。

汤豆腐抱怨起来,也如豆腐渣一般,零零碎碎,絮絮叨叨,听得与会官员昏昏欲睡。

“这几年陛下的谋划,两任总管的辛劳都白费了么?江南哪里乱了?有群聚闹事的?有杀官造反的?学子上街鼓噪?那算什么?天坛天天都有!就派些警差盯着,调动过义勇没?没有嘛,江南还属军管地,红衣可曾用在民事上?也没有嘛……”

“我英华揭走了满清的盖子,大面上却如此安稳,历朝历代,何曾如此平静过?在江南搞官府下乡,族田分户,特别是族田分户,这是破士绅的祖业根子!早年在福建广东湖南等地施行,闹得最凶的时候,还要出动成营卫军镇压,现在江南呢?有士绅揭竿吗?没有吧……”

“所以啊,你们跟陛下是得了富贵病,容不得尘埃入眼,些许乱相,也要大惊小怪!”

汤老头气势十足,难得一见,大家都被镇住了,不过这老头也许是埋怨皇帝,大过年的也要这般折腾。

“居安思危也是必须的,陛下重视,我们臣下也要尽力而为,依老夫看嘛……”

官腔和闲言相互混杂,原本满清时代言行举止绷得如木偶的汤右曾,现在也放开了心性,显出神叨叨的一面。

“无非就是人心……昔日儒法一体所行的皮面事,满清所行的皮面事,为什么不能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