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1/5页)
书力受到羊城傩舞的影响,开始是抱着看戏的想法而来。然而,入夜以后,跃入他眼帘的已经不仅仅是舞蹈,而是一场全村人人参与的民俗大戏,这是书力始料不及的。
陆坑村民对“傩”充满了敬畏和景仰。
午后,当傩戏班扬起一面写有“陆坑傩”的大旗走进入仰山庙戏台,沿途家家户户点香相迎,并燃放鞭炮。
“仰山庙戏台”,坐落于中巷东段的南侧,南近“翰林楼”,北靠“爵先祠”。其布局以东西纵向排列,东西两端分别为舞台和庙宇,中间为看场,四角亭位于庙堂之前,覆于看场之内,傩神面具就摆放在四角亭内,在演出之前要受人供奉一番。村民扶老携幼前来朝拜,各家各户拿来鞭炮鸣放。
在四角亭和庙堂之间为一南北走道,走道两端的戏院墙上相对辟有高大宽敞的拱门,供行人出入。
戏台包括舞台和看场,砖木结构。舞台为木构,看场鹅卵石铺地,可容纳观众上千人,南北两侧系木构看台。除戏台部分全系当代重建之物外,四角亭和庙宇为明末清初所建。四角亭为木质构架,颇重装饰,平面正方,圆柱落地,檐角起翘,顶覆灰瓦。亭内顶为天花和斗八藻井,枋下有雕花雀替,下层硬挑为鳌鱼造型的木雕,四角斜撑分别为圆雕“倒叠罗汉”的杂耍人物。庙宇为砖木结构,前墙正中辟双开门,直对四角亭,门前为麻条石铺成的三级台阶。庙宇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青砖铺地,石柱四方抹角,木质梁坊构架,上覆灰瓦。其后拖步间砌双层神坛,供放神像十余尊。庙宇装饰简单,古朴而不失庄严。
书力倒是见过大场面的,他在台下早早就架起了机器,一会拍拍村民的朝拜,一会拍拍演员们的准备活动。
仪式之后,傩舞表演才正式开始。
首先表演的是传统保留节目《开山》。《开山》的表演显得气势澎渤、古朴沉重。幕前是节奏明快的锣鼓点造成激昂热烈的火爆气氛,接着在沉重古朴的锣鼓声中,表演者上场,在变化多端而又有节律的锣鼓声中翩翩起舞,开天辟地,沉清宇宙。体现出先民们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大无畏精神。
随后是《雷公》的表演,就是舞者手持锤与凿,时而单脚蹦跳;时而四处敲击,其目的在于:祈祷风调雨顺。“雷公”舞在于屈膝下沉,含胸抱腹,沉而不懈,梗而不僵的“圆、弯、勾”的动态中,追求一种神似,注重一种神韵,产生神秘凝重、威严壮观之感。
通过细致的观察,书力也强烈的感觉到了陆坑傩舞的特点。傩舞每一折段都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跳傩扮演的角色均为臆想中的神灵、鬼怪。神鬼在臆想中所做的动作当然超乎人间正常人的动作规律。因此,傩舞的姿势造型、动作规律都应体现宗教情绪的需要,力求以形达意,显示超凡者的神韵,从而达到拉开人与神鬼之间的距离。
如果就这样表演下去,书力这一天的工作也就在祥和中度过了。
但戏班大约表演了三四个节目后,演员们进入室内,再进行祭拜。随后便开始了挨门挨户的驱鬼活动。戴着傩神面具的各式“神仙”从仰山庙戏台出发,走家串户。一名“小鬼”手提香气四溢的药炉在前引路,每户人家都要燃放鞭炮接应,并在八仙桌上摆好糕点、热情招待,同时要送上一个红包。“神仙”们手持斩妖驱邪的铜板斧,在门上剁一下,以斩绝一年的孽根。大人小孩也会伸出脑壳,享受铜板斧轻轻一剁,以祛灾。主人还要接过药炉在家中各个房间游走一遍。
演员们在村中穿行时,要激烈奔跑,称之为《追王》。 在追王的沿途,村民们拿来鞭炮,一串串相连,看到演员来了,同时点燃。顿时响声大作,硝烟弥漫,演员是在硝烟和火光中奔跑,颇为壮观。此时,全村的人都沿途观看,热闹非凡。
驱鬼逐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