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部分 (第1/4页)

踊�砀��⒀锕獯螅�饬郊芊苫�奶卣鞫际峭飧卜�迹�凶藕凶匆砹旱男�垡恚欢��晗稚砩聿拿缣醯膁。viii单翼机,则是有着后来成为标准设计的厚翼根、外覆三夹板的机翼。在福克的飞机之前,就已经有人设计厚壮的悬臂翼和金属飞机。1910年一位德国热动力学教授杨克斯对航空产生了狂热,首先设计了内置拉力钢绳的金属悬臂厚机翼,虽然没有真正生产,但杨克斯把这个机翼应用到他在1915年所设计制造的单翼机j…1,比福克的设计要早。j…1是第一架成功的全金属制飞机,相当笨重,飞行时速105海浬,只能容纳一名飞行员,机身钢管结构外围覆盖薄铁片,因此被昵称为锡驴子,机翼安装在机身的中央高度(中置式),翼根很厚,逐渐推拔到薄且平直的翼尖。杨克斯曾想使用木材,但经过详细考虑之后,他认为只有金属材料才能完成他的设计理念。杨克斯认为在大自然中成长的树干和树枝,只能提供大小、形状固定的木料;而金属所能提供的特性与尺寸,几乎毫无限制,它容易加工成形、可靠、强度值可以正确掌握、又不受天候及大气的影响。虽然德**方对杨克斯的设计怀疑且排斥,但杨克斯深信飞机本来就应该以金属制造,并继续改进他的设计。他将机体外蒙皮由铁片改为当时德国刚发明的轻质铜铝合金,用在1917年全金属的j…4一又二分之一机翼飞机上,铝质外蒙皮呈皱褶形来增加强度,皱纹方向由前往后以减少风阻,它被德军选定为主要的对地攻击武器,同盟国对它几乎束手无策。到大战结束的1918年11月,全金属、铝质皱褶外蒙皮、悬臂式单翼构型的j…9和j…10相继服役,这两型飞机的机翼都摆在机身的底部(低置式),和以往把机翼摆在机身顶部(高置式)或中间有所不同,杨克斯考量一旦飞机失事坠毁,由于机翼可以吸收撞击的能量,对飞行员的安全不无裨益。到可收式起落架出现后,低置式机翼可使用较短、较轻的起落架,显示出此种设计的另一个优点。杨克斯对飞机结构演进的影响是全面性的,他是第一架悬臂翼飞机、第一架全金属飞机、第一架低单翼飞机的设计者与制造者。一次大战期间另一个重要的设计革新是硬壳式机身,硬壳式结构有着薄而成弧状的外壳,不需内崁式加强条就能支撑外负载,如果外壳和可分担负载的隔框或加强条搭接,则就称为半硬壳式结构,这两种结构的主要承载件都是那层应力蒙皮。因此若依照严格的定义,现代的飞机很难说是半硬壳式结构,因为机体蒙皮上有许多开口提供维修工具的进出,所以绝大部分的气动力负载都由保形条和隔框承受,而不是蒙皮。

硬壳式机身实际上在一战爆发的前夕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已有人尝试在圆形的的木制隔框上,铺上几层很薄的三夹板,但因为很费工,以这种施工方式做出来的飞机没几架,其中最著名之一的是法国的竞赛者号,这架快速且流线的单翼机壳状机身,是由上、下两片靠模成形的木质三夹板接合而成,它在1912年创下时速超过100海浬的纪录。硬壳式施工技术的突破是在1918年,当时在洛希德飞机制造公司任职的诺斯洛普,和公司创办者洛氏兄弟亚伦和莫肯,以及公司内的制造领班史特曼,共同获得了硬壳式机身制程的专利,将施工的时间大幅度缩短。专利编号为1;425;113,以诺斯洛普为主要设计者。一次大战末期的1918年,一些飞机结构的设计方式和趋势俨然已经标准化了,譬如为了增加升力,机翼做得较厚,且下翼面的弦线方向曲率较小,因此能使用较宽的翼梁,增加机翼的强度和刚性。还有清爽、无拉力钢绳的机翼,和主结构以金属取代木材的时代趋势。不过一直到1920年代初,当时在天空翱翔的飞机,绝大多数还是有着外露式拉力钢绳、装有副翼的强壮机翼,独立的衍架式交叉钢绳机身,以粗棉布覆盖外表面的木制双翼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