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其中一条记载说,董卓告诉袁绍,当今天子刘辩为人“冲暗”,不是一个“万机之主”,而陈留王刘协比他强,应该废黜刘辩,另立陈留王。“冲”的意思是幼小,“暗”的意思是不明,蒙昧。董卓说刘辩蒙昧可以,但说他“幼小”则刚好说反了,因为刘辩十四岁,刘协只有九岁。根据这条记载,董卓明确要以刘协代替刘辩。
但按照后一条记载,似乎又不是这样的。董卓当着袁绍和众官僚的面说:“刘氏之种,不足复遗。”这个“遗”在此应该读“位”,是给予的意思,董卓好像是在说对刘氏宗族不能再把皇位交给他们了。那应该交给谁呢?《汉末英雄记》没说,《三国志》、《献帝春秋》也没说,有一种可能是董卓想自己当皇帝,因为如果刘氏不当了,董卓是不会让给别人当的,《汉末英雄记》在这里暗示董卓想僭越。
但是,后一种说法得不到其他史料的支持,包括《后汉书》、《三国志》在内的各种史书均明确记载董卓的想法是以刘协取代刘辩。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袁绍的强烈反对,二人由此彻底闹崩。董卓没想到袁绍会干脆利索地不给他面子,于是放出了狠话:“天下的事都取决于我,我想做什么,谁敢不从?”董卓再次耍起了流氓,但袁绍不是吓大的,他说:“天下有势力的也不光你董卓,咱们走着瞧!”袁绍“横刀长揖而去”。袁绍明摆着跟董卓公开叫板了,他勇刚勇矣,但是晚了。
如果是在鲍信劝他除掉董卓的时候发威,结果会是另一个样,但现在局面完全不同了,董卓收降了何氏旧部,瓦解了并州军,新得了吕布、张辽这样的猛将,加上凉州军源源不断地开来,实力的天平早已把袁绍一党甩到了地上,袁绍这才想起来跟董卓摊牌,无异于自取灭亡。换成别人,袁绍及其整个家族恐怕活不到明天,但是董卓还是忍住了,原因是袁家是大家,他没有立即下手,这为袁绍逃出洛阳留下了机会。
董卓为什么执著的行废立之事呢?要知道这可是惊天动地的大事,纵观两汉三四百年的历史,能做成这种事的没有几个,尽管刘氏已形同傀儡,尽管董卓已经“天下之事,岂不在我”,但要打破人们心中牢不可破的正统观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即使袁绍这些人不敢反对,也不能保证天下人都会响应。从事后结果看,董卓要做的这件事终于是做成了,但他也为此付出了极大代价,董卓没有考虑过吗?
而对袁绍来说,尽管不满意董卓,尽管可能也不满意刘协,但此时此刻执著的反对废立,他也应该考虑一下后果。袁绍可能觉得袁家的影响力还在,董卓不会把自己怎么样。但董卓进入洛阳以来的所作所为已经清楚地表明,此人绝不会按常理出牌,他的道德水准极低下,他的手段极残忍,对付这样的人光靠斗勇根本无济于事,即便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父亲、叔父等家族几十口人着想,董卓彻底掌握局面后,下一个打击的对象一定是袁家,现在不设法脱身,反而激怒董卓,是不是有点不够明智呢?从事后结果看,袁绍带着少数人勉强逃出了洛阳,生父袁逢、叔父袁隗等几十口人留在洛阳成为董卓的人质,最后全部被董卓杀害。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陆 当两个野心家相遇(2)
在废立这件事上,董卓和袁绍都异常执著,根本不计后果,来了一场硬对硬,给政局乱上添乱,使脆弱不堪的朝廷旧伤未疗、新伤又添,董卓和袁绍对决的结果是两败俱伤。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疑问:董卓和袁绍为什么都那么执著呢?董卓为什么一定要行废立之事?对袁绍来说既然拼不过董卓,为什么还要坚决反对呢?他们都不能退一步吗?围绕这些问题仔细探究一番,发现不是他们不够明智,而是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其他的选择,董卓要想彻底巩固权力必须行废立之事,袁绍要想自保必须坚决反对废立,在这个问题上其实他们都没有退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